初三年级优秀考场作文(附点评):弄堂的滋味

弄 堂 的 滋 味

 

    家乡的弄堂是感性的,深入肌肤的,温暖地游荡在记忆的深处,而弄堂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觉,没有“暗香盈袖”的消魂,却一直缠在心间,退散不去,对家乡的眷念也如同曹雪芹对 黛 玉 的 偏 爱 一 样 , 无 关 理 由 , 却 偏 偏 是 心 灵 最 深 处 的 爱恋„„

严格意义上来说,家乡的弄堂是算不得弄堂的,它既没有江南建筑的灵韵清秀,亦没有北京四合院的历史见证。它有的只是一些介于文物和废物之间的老房子,几条或是水泥,或是石子铺的沟壑般的弄底,再有就是一些老到不愿意搬进现代化高楼的老人。姥姥也是其中一员,因此我才得以闻着弄堂略带潮气的味道长大。这种味道是深入骨髓的,没有诗人所谓的扑鼻清 幽 , 有 的 只 是 老 住 户 们 一 点 一 点 积 累 起 的 烟 火 人 气 。

弄堂早餐的味道是清新的,带着新打的豆浆的味儿。老住户们大都起得很早,五六点钟溜了早儿后,就会打发儿孙辈的起床去买早点。豆浆油条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壶豆浆就够一家人美美地喝上一早。当然,这是很有讲究的。据说各早点摊的特色都不一样,都有自己最拿手的绝活。但当我在姥爷的注视下喝下他特意从桥头买来的豆浆后,似乎并没有尝到什么特别 值 得 用 心 良 苦 的 价 值 , 可 是 我 感 到 了 温 暖 的 味 道 。

记忆犹新的味道,是弄堂里百家糖的味道。这是一特有的讲究。我小学时作文获了奖去姥姥家报喜。可没想到,这消息就像是插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弄堂。那些叫不上名字的爷爷奶奶们都挤到了姥姥家,一人给了我一颗糖,说是庆祝我的大喜事。说实话,那些糖真的不好吃。弄堂里的住户大多不富裕,给的糖也大多廉价,但那百家糖的味道却是让我一直难忘。尤其是来到这钢筋水泥把邻里关系分隔开来的深圳,那种味道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眷 恋 弄 堂 的 味 道 , 因 为 那 里 有 家 的 味 道 , 有 烟 火 人 气 的 味 道 。

 

【点评】

    全文的主体是由三个分散的片断组成:家乡的弄堂、弄堂早餐的味道、弄堂里百家糖的味道。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的最能表现“有家的味道,有烟火气味道”的几个镜头,用“蒙太奇”的手法,用一条“弄堂的味道”的红线将它们连接起来,简练而深情地表达了“对家乡的眷念是心灵最深处的爱恋”的主题。

这篇文章也让我们自然产生了类似联想——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茅盾的《风景谈》都是用这种散点铺排法结构出的名篇。在记叙文,尤其是散文中,此法可是大行其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