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举例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作文题目,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一下子又很  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这些题目,其实已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对于这样  的作文题目,只要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为其适当补充新的成份,  使题目更具体化,写作的方向就会确定出来,化难为易,快速完成审题立意工作。这种为题  目补充新成份,以明确写作方向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补题定向法”。补题定向法在运  用的过程中,根据所补充成份的位置不同,我们又分为题前补充法、题后补充法、题中补充  法 和 综 合 补 充 法 。     1 、 题 前 补 充 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对来说较少,就会显得题  目不具体,给审题立意工作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该题目的前面添加新的成份,  使之明确、具体,以确定写作的方向。    例如《家》这个题目,  文题中只有一个词,看起来很简单,但要下笔,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仅就题目中已知的一  个条件“家”来看,很难明确写作的范围,可以定义为“我的”家庭、“你的”家庭、“他  的”家庭,甚至“所有人的”家庭。写作的方向在题目上并没有明确。那么,在审题立意的  过程中,可以在题目已知条件前添加新的成份,来明确写作的方向:《我的家》这个题目,相  对而言,就要具体得多,但在审题立意时,只能确定写作的方向为“我”的家。在这个基础  上,我们可以继续补充为《我的幸福美满的家》,进一步确定了写作的对象,使原题目的内容  变得更具体,中心思想变得更明确了,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便可一目了然。对于作文,  当知道文题要求写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中心时,审题立意工作即可宣告结束。      再如《老师》这一题目,也是只有一个词,意思很模糊,一  时无从下笔。但是我们运用“题前补充法”就可以很快明确题目的意思,找到要写的内容,  确定文章的中心。只要在原题目《老师》的前面补充一些新成份,如“我的”、“关  心学生的”、“知识丰富的”、“工作努力的”、“好”等等,便可使原题目变为《我的关  心学生的、知识丰富的、工作努力的好老师》,文章该写什么内容,不言而喻。      再如《足球比赛》一题,这个题目虽已有两个已知条件,但  仍然难以快速找到中心、搜集到材料。同样,我们运用“题前补充法”,很快就能完成审题  立意工作。把“我们学校的”、“一场惊心动魄的”、“一场毫无悬念的”等新成分添加在  题目《足球比赛》的前面,那么,写作的中心便明确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北京清华附中于泳超同学在快速作文课堂上完成的这  篇 《 眼 睛 》 :             &n  bsp;            &nbs  p;                     眼   睛                     &nb  sp;               ;             &  nbsp;         于 泳 超   ( 38 分 钟 )      在生活中,有一双眼睛一直注视着我,充满智慧、给我  关爱、给我指导„„    回想起第一次遇到这双眼睛的情景至今  难忘„„那是一个夏天,刚刚上初一的我,背负希望与梦想踏进了中学的大门,一进教室,  只见一位身穿兰色连衣裙的女教师坐在那里,她不高,留着一头短发。这时她转过头    来望了我一眼,在与她目光接触的一刹那,我分明感觉到了那目光中的一种奇异的光——是  智慧!是洞察一切的智慧之光。    从那天起我就被这双眼睛锁  住。这双眼睛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你时时刻刻都要去注意它,观察它,你通过这双眼睛  完全看不出这位女教师的内心,这是一双平静但却使你能够感受到温暖的眼睛。记得  有一次,我在上课时突然病了,当时,正在上课的她,硬是背起了比她自己还重的我,飞快  地冲进了校医室。在校医为我诊断时,我又看到了那双眼睛,从那双眼睛中流露出的,是无  限的关爱与温暖,——我想到了妈妈,想到了母爱!       但有时也有例外。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她正在兴致勃勃的讲着《社戏》,可我却有点烦躁,  于是决定暂时离开鲁迅先生,去探望一下金庸先生笔下的英雄。就在探望的途中,我突然感  觉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阻挡了我。这是什么?分明是来自讲台。我向讲台望去,——还是那  双眼睛!注视着我,目光中流露的分明是责备、是嗔怪!那目光就如同一把利剑,直冲我的  心田。我顿时感到体内所有的血液都聚集在了脸上,是那么的炽热,我只好默默的低下头去。  这时在她的目光中,只有严厉!    现在,这双眼睛已护送我走  完了初一,也即将护送我走完初二,初三„„我相信这双眼睛将永远在我心中,将护送我走  完人生之路,这就是我的班主任——赵老师的眼睛,一双使你时时刻刻都要去注意她,  观察她,理解她的充满智慧、爱意、严厉的眼睛。    这篇  小文章文词顺畅,情感真挚,层次清晰。是一篇较成熟的快速作文。此文就是运用了补题定  向法中的“题前补充法”进行审题立意,将作文题目“眼睛”,补充为“赵老师的那  双充满智慧、爱意和严厉的眼睛”,使作文的审题立意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在作文审题立意过程中,“题前补充法”可以大大加快审题  立意的速度,并且可以激活思维,使思维活跃,从而保证审题立意的质量。但在命题作文中,  一定要注意,所谓的“补充”行为,只是一种思维活动,可以在大脑中或是草稿纸上去“补  充”,绝不能将作文要求的题目改掉。    2、题后补充法      在第一节中,我们讲了“题前补充法”,但在实际的审题立  意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作文题目不仅可在前面补充新成份,有时,在题目的后面补充新的  成份反而更有利于我们的审题立意工作。    例如《尝试》这一  题目,我们若在题前补充,使之变为“我对做饭的尝试”、“我进行上台演讲的尝试”、“我  对快速写作文的尝试”等,会显得繁琐拗口,那么,我们不妨在题后补充,将原题变为“尝  试做饭”、“尝试上台演讲”、“尝试快速写作文”等等,这样更快速直接,更符合语言习  惯,更能够提高审题立意的速度与质量。    针对一部分作文题  目,在审题立意时运用题后补充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拓宽学生的思路,加快审题  立意的速度。例如文题《早晨》,我们可以运用题前补充法将之补充为“一个紧张的早晨”、  “北京的早晨”、“校园的早晨”、“开学第一天的早晨”等等。我们还可以运用题后补充  法,将之补充为“早晨去锻炼”、“早晨去晨读”、“早晨帮妈妈做早餐”、“早晨发生在  公园的故事”、“早晨的风波”等等。使我们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      在作文中,还有一些题目运用题前补充法不能马上找到突破  口,仍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我们运用题后补充法就会很快打破僵局,拓开思路,完成审题  立意工作。如文题《梦中》,在题前补充新成份很难,我们就没必要再浪费更多宝贵的时间,  不妨在题后补充,使写作的方向明确化。于是便可将之补充为“梦中,我飞向太空”、“梦中,  我当上了科学家”、“梦中,我骑着马儿飞驰在草原上”、“梦中,我到原始森林探险”、  “梦中,我当上了奥运冠军”、“梦中,我当上了足球明星”、“梦中,我到了桂林”  等等。于是,本来一个难审之题,便迎刃而解了。    我们看下  面 这 篇 文 章 :             &n    bsp;            &nbs  p;              我   不 懂 

                      ;             &  nbsp;            &nb  sp;           山东 王希高      我的爸爸是生产资料公司的科长。我常常为有个当科长  的爸爸而骄傲,可是爸爸做的事情我却不懂。    记得一个星期  天的中午,我在家中做作业。有人敲门,进来的是姑家的表叔。他两手空空,有些拘束地走  进来。爸爸倒很热情,满脸带笑地将表叔让入里屋。我在外面侧耳细听,原来表叔是想找爸  爸买几袋化肥。爸爸一本正经地说:“唉,咱们是亲戚,我应该帮助你,可是不好办啊,上  面一个劲地喊‘为官清廉,不得利用职权为亲友谋私利’。我怎么好开这个口子呢?再说,  你也不会让我在别人面前站不住脚吧?”老实的表叔只是“是啊,是啊”地应着。过了一会  儿,爸爸又满脸堆笑地送走了表叔。表叔走后不长时间,又有人敲门了。这回进来的是  一个陌生人,两只手里拎满了大包小包。一进门,便一边“王科长您好啊,王科长您好啊”  地叫个不停,一边将大包小包往桌上堆。我瞟了一眼,东西真不少啊:大重九、阿诗玛、人  参蜂王浆„„爸爸神态自然地站在一边。后来,他们也进了里屋,也说起了买化肥。这回,  爸爸倒是站住了脚,为官清廉也听不见了,打着哈哈说:“以后不要带这么多东西来,要注  意点影响嘛!好吧,给你10 吨,以后有什么事情,找我好了。现在的事嘛,不好办得很,也  很好办得很,就看你会办不会办。”在“告辞了”、“王科长您忙着”的声中,来人拿着圣  旨似的批条走了。爸爸又满脸带笑地将礼品收拾干净。“不是为官清廉,不以职权谋私  利吗?”我茫然地问爸爸。“现在的事情你懂个屁!”在爸爸的喝斥声中,我委屈地哭了。  是啊,我不懂,这是为什么?    文题为《我不懂》,作者运  用题后补充法,将文题补充为“我不懂爸爸为什么这样”,然后,明确写作的材料,即可下  笔成文。    同题前补充法一样,“补充”行为是一种内部思维  活动,不能更改命题作文的题目。同时要保证原题目的主体地位,决不能由于“补充”新成  份 而 喧 宾 夺 主 。     3 、 题 中 补 充 法      前两节中我们介绍的题前补充法和题后补充法,适合的作文  题目多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但也有一些命题作文的题目,虽然本身是由多个已知条件  组成,但仍不能明确具体地反映出写作的方向,不能快速地完成审题立意任务。这时,我们  不妨在题目当中继续补充新成份,采用“题中补充法”。    例  如文题《一堂作文课》,就文题而言,似乎已很完整,但仍显得空泛、不具体,不知如何去写、  如何迅速抓住中心、快速找到素材。其实我们可以在题目中间补充上新的成份:“活泼生动  的”、“枯燥乏味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等等,使原有题目变成《一堂活泼生动  的作文课》、《一堂枯燥乏味的作文课》、《一堂有趣的作文课》、《一堂有意义的作文课》等。  这样一来,作文要求写什么便一目了然了。    再如《记一件事》  这个题目,从题目上看,意思仍不够具体,同样,我们在题目中补充新成份,便会很快完成  审题立意的任务。我们可以在题中补充“难忘的”、“有教育意义的”、“有趣味的”、“有  纪念意义的”、“令人感动的”、“让我骄傲的”等等,将之变为《记一件难忘的事》、《记  一件有教育意义的事》、《记一件有趣味的事》、《记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事》、《记一件令人感动    的 事 》、《 记 一件 让 我骄 傲 的事 》 等。 一 经 补充 , 审题 立 意便 不 再难 。       我们试看下面这篇《我的 同学 》一文:             &n  bsp;            &nbs  p;             我 的   同 学 

                      ;             &  nbsp;            &nb  sp;              佚   名    孙志力是我的同窗好友,说起他的外表来,既不是膀  阔腰圆,又不是浓眉大眼,可以说是其貌不扬了。他个子很矮,黑瘦黑瘦的。脸略微有些长,  本来不大的眼睛显得就更小了,而额头和颧骨却十分突出。难怪有的同学给他起了个  绰号“祖先”,说白了就是类人猿。但我却很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  有益的东西。    他在学习上刻苦认真,而且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我记得三年级的时候,他读课文时常把卷舌音读成平舌音,像“春、用”这些容易读  错的字,他没有一个能够读对,常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说来也怪,老师还常常让  他读。他每次读课文,我都在一旁揪着心。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我发现他读错的字越  来越少了。有一次,我去找他,刚走到门口,就听到屋里发出单调的yong 声音。我轻轻打开  门一看,原来他正对着镜子练发音呢。他嘴张得大大的,眼睛挤得更小了。他一看我来了,  连忙拉住我说:“你来得正好,听听我这个音发得准不准。Yong„„”“对!”“我再读读  句子你听听。”唉,放到句子里一读,他又读错了。发音,读句子„„我们这样练了半个多  小时,他终于把音读准了。我问他:“你常这样练吗?”他点点头。我望着他因兴奋而微有  些发红的脸,顿时明白了什么叫“毅力”。    我更佩服他那种  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一次体育课测验跳绳,我虽然刚刚及格,但已经满足了。孙  志力的成绩是良,我得去祝贺他。下了课,我到处找他,终于在西院里看到了他。天呀,他  还在练跳绳呢!唉,这也叫跳绳,你看他左摇右晃,双手无力甩着绳子,绳子已经轮不圆了。  腿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抬不起来,简直是从绳子上迈了过去。那样子真像个小狗熊在跳舞。  我差点笑出声来。我还没走到他跟前,他就踉踉跄跄地走到一棵大树前,扶着树干“呼哧呼  哧”地喘着粗气。紫红的脸上,豆大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似地落下来。我狠狠地跟他说:  “你不要命了,考个良还练什么?”他用手捂着胸口,好半天才断断续续地说:“我要的是  优 。 ” 听 到 这 里 , 我很 惭 愧 , 是 呀! 我 所 缺 少 的不 正 是 这 点 精神 吗 ?      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真是说也说不完。      他就是这样一个刻苦、认真、自强不息的人,他既是我的  同 学  , 又 是我 的 “ 老师 ” 。你 说我 能 不愿 意和 他 在一 起吗 ?       此文,结构清晰完整,描写细致生动,可谓“有  骨有肉”。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同学”,而作者在审题立意时,运用题中补充法将之补  充为“我的其貌不扬的,在学习上刻苦认真的,有坚忍不拔毅力、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精神  的同学”,立即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并且将文章写得丰满而有条理。      同前面要求一样,我们在题目中补充新成份的目的只是为了  完成审题立意的任务,让本来空泛的、不具体的题目变得具体明了,仍然不能改变原有的题    目,因此,补充部分只是在思维中完成。    4、综合补充法      前面我们分别讲了题前、题后、题中补充新成份的方法,能  够达到快速审题立意的目的。其实,在写作的实践中,根据命题作文的不同题目,我们运用  补充题目新成份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而往往我们采用的是“综合补充法”。      所谓的“综合补充法”,是指根据审题立意的需要,可能同  时在题前、题中,同时在题前、题后,同时在题中、题后,甚至同时在前、中、后补充新的  成份,使题目内容变得详细具体,写作方向清楚明了,便可快速完成审题立意的工作。      例如《改变》这个作文题目,我们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就  可以综合运用题前、题后补充新成份的方法,补充为《我改变了马虎的坏习惯》、《爸爸改变  了吸烟的习惯》、《老师改变了我们班的精神风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家乡的模样》  等 等 。       我 们 看 下 面 这 篇 作 文 :             &n  bsp;            &nbs  p;                梦 想 

                      ;             &  nbsp;            &nb  sp;      北 京 二 中 初 一   苏 昶 ( 35 分 钟 )       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那就是变成一朵小小的  云„„    我梦想着变成一朵小小的云,飘荡在那蓝蓝的天空中。  咦?下面是谁在哭泣?哭得那样伤心?啊!是那枯黄的庄稼,干渴得快要死去;是那汗流浃  背的农民大叔,在向我哭诉„„看到这些,我也哭了,为他们伤心。那一滴滴眼泪变成了一  滴滴雨珠,滋润着那枯黄的庄稼,还有那农民大叔久旱的心田。他们开心地笑了,我也笑  了„„    我梦想着变成一朵小小的云,飘荡在蓝蓝的天空中。  咦?下面是谁在痛苦的呻吟,是那样凄惨?啊,是那干枯的树木,他被那可恶的火神包围着,  已是遍体鳞伤„„我又流下了那一滴滴伤心的泪水,为他痛心„„火神被赶走了,树木得救  了。他们向我道谢,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我梦想着变成一朵小小的云,飘荡在蓝  蓝的天空中。咦?是谁在下面向我乞求,是那么可怜?啊!是那负伤的战士,正一步一步向  阵地走去。瞧,他遍身是伤,随时都可能倒下,可嘴里却仍在乞求着:“水,水„„”看到  这些,我再次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看,战士得救了,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  笑„„    这就是我的梦想,做一个像云一样助人为乐,为人民  服务的人。    这篇《梦想》就是运用综合补充法,将“梦  想”补充为“我的梦想是变成一朵小小的云”。行文流畅,真切感人,体现出小作者善良美  好的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补题定向法审题立意,必须  使所补充部分与原题目保持同一性,并且保证原题目的主体性。补充新成份的目的就是为了  完成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不是要改变原有的题目,所以在补充新成份时不能牵强  附会。运用补题定向法审题立意,不仅仅会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和审题立意的速度,还会大  大开拓 我们的 思路。       5 、反弹 琵琶法      文章立意,贵在新奇。“反弹琵琶法”,就是逆向思维在写  作中的运用。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的方法,就是将思考问题的思路    反过来,用“常识”来看是对立的,甚至根本不可能的方法进行思维,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  一种学习方法。用于写作上,从与相反的方向入手审题,常常使你能另辟蹊径,产生新的观  点。它是一种重要的立意方法,注重文章的求新性、求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一些一度被人们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已显得  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了。一些一度被人否认的说法,又有了新的意义:或对旧说,提出新的  解释;或对某种观点,作些补充与引申;或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质疑。这是运用逆向思  维进行的一种创新。在写作中选择一个破题的新角度,使立意新颖而深刻,从而提高作文质  量。    例如:    “好为人师”——  乐于为人指点,帮人排忧解难,有什么错呢?    “坐井观  天”——是青蛙的错吗?从井中看到的天就是井口那么大呀!它何尝不想看看井外的天呢?  但它没办法跳出来呀!    “自以为是”——如果自己对自己的  看法有足够的把握,为什么不能自信一点呢?难道说自己作判断、采取行动,都非要让别人  说“是”才可以吗?    例如,中国有句古语:“真人不露相,  露相不真人。”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这样认为,这也许是中国人比较含蓄的原因吧!而  文题的作者却运用了反弹琵琶法提出了与这古语截然相反的观点,思维大胆,观点新颖。我  们 看 下 面 这 篇 文 章 :             &n  bsp;            &nbs  p;     “露相” 并 非 “不真人” 

                      ;             &  nbsp;            &nb  sp;              佚    名    中国古代有句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  人”,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往往不显山不露水,而那些爱表现自己的人却没有真本领。事实上  是如此吗?非也!    古时候有个“毛遂自荐”的故事,讲的是  战国时代发生在赵国的事。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  毛遂自动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毫无进展,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  害,楚王才答应出兵。救了赵国。此后毛遂便得到了重用。如果他像有些人说的“真人不露  相”,而不自荐的话,那谁知道他有超人的才能而让同行呢?如果他不能去楚国,恐怕平原  君也很难搬到救兵,那赵国肯定灭亡,由此可见,适当地表现自己显示自己才华,是多么重  要。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竞争愈加激烈,而表现自己也  就愈加重要。你如果毫不表现,即使你是块“璞玉”也会被人当作石头。在石头与璞玉之间,  人们当然会选择璞玉,而这个不露相的“真人”,势必会被淘汰,成为“怀才不遇”的“世  外高人”。而淹没自己的才干,一事无成。    我有一位同学的  姐姐尝到了“真人不露相”的苦果。一次,她和她的一位同学去应聘打字员。在考核专业技  能时,我同学的姐姐以打字的准确性和速度两方面的绝对优势远远胜过对手。于是便在经理  办公室门外等候“佳音”。她的那位同学却径自找经理搬出自己所有的证书,说雇她等于雇  用了一位“全能小姐”。结果,我同学的姐姐落选了,气得她大哭了一场,可这又怪  谁呢?    默默无闻的千里马啊,你已经不能再沉默了,发出你  惊人的嘶叫,向世人证明你“千里”的才能吧!    本文开    篇即摆出“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的旧观点,然后大胆地进行“反弹琵琶”——“非也”,  接着列举“毛遂自荐”的故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显示自己才华多么重要,继而分析,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仍坚持旧观点“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造成损失的实例,从反面  证明“真人也需露相”的重要性,最后向人们提出希望,要勇于显示自己的才能。      再如下面这篇《良药何必苦口》,同样也是一篇“反弹”:             &n  bsp;            &nbs  p;         良 药 何 必 苦 口 

                      ;             &  nbsp;            &nb  sp;           黑 龙 江   王 冬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似乎人  人 都 懂 。 但 是 , 良 药 何 必 要 “ 苦 口 ” , 忠 言 又 为 何 要 “ 逆 耳 ”  呢?     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不是孩子们就欣然接  受了?将苦涩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不是既能免除患者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  吗?     在马来西亚柔佛市的公路旁竖起牌子:“阁下驾车,  时速不超过30 公里,可以饱览本市的美丽景色;超过60 公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 公里,  欢迎光顾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 公里,祝君安息吧!”这则警告,极富人情味,读后  既使人提高警惕,又倍感亲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对  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行,各种各样的现象、思想纷至沓来。青年们由于知识与阅历的局限,  难以完全正确分辨其真伪是非,有时难免困惑或盲从,这就需要政治思想工作者因势利导。  同时,青年们也会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形成观点,而且往往充满自信。  所以,倘有不妥,他们要求平等的交流,在彼此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探讨,而不喜欢别人板起  面孔来说教或训斥。针对青年的这一新特点,政治思想工作者应该与青年平等相处,真诚交  往,并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适应时代的进展,赢得青年的信任。从而获得“爽口良药更利  病,顺耳忠言尤利行”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常说“良  药苦口利于病”,作者却是“反弹琵琶”,认为是“爽口良药更利病,顺耳忠言尤利行”,  并 运 用 确 凿 的 事 实 进 行 了 有 力 的 论 证 , 使 观 点 得 到 了 升 华 。      “反弹琵琶法”用于写作上,有一定的创新性、求异性,从  而 使 文 章 的 立 意 更 新 颖 更 深 刻 , 提 高 作 文 质 量 。                             &n  bsp;           构思法举例 

             时空转移法    时空  转移法,是按时间的推移、空间方位的变化来安排层次或段落的构思文章的方法。一般来说,    这种构思方法主要适用于构思游记记叙文。时空转移法根据时间或是空间的变换,又分  为时间转移法、空间转移法和时空经纬法。    1、时间转移法      时间转移法,又叫纵式结构构思法,是我们根据时间的变化  顺序来构思文章的方法。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变化会在时间上  表现出来。在构思时,我们只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同一事情的不同发展阶段记录下来(多  采用列提纲的方式),然后,行文便很容易了,只要将一项项的提纲加以扩充、丰满,链接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可以了。这种构思方法,可使文章的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如《记一场足球赛》这个题目,就可以这样安排:下午五点,  我们来到操场,等待比赛开始;五点一刻,裁判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五点四十二分,甲队  进球一粒;六点,上半场结束,各队教练场下指导;六点一刻,下半场开始,双方比赛进入  白热化;六点五十分,经过艰苦鏖战,乙方攻入一球,双方战平;七点,终场哨声响起。如  此,这篇文章的层次清楚明了。    我们试看下面这篇文章:                             &n  bsp; 观 日 出 

                      ;             &  nbsp;            &nb  sp;              张 召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