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浅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讲”
  ; & nbsp; 徐志宏
众所周知,“讲”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 是语文 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可是, 又有谁会想到,只要稍有不慎,这“讲”就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害处,下面就来简单 地分析一下。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上课伊始 , 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在他们看来,似乎讲得越多,学生也就 知道的越多、掌握的越多,所以,他们往往讲了这个讲那个,讲了这些讲那些,大讲特讲, 不休不止,难得给学生留点思考的余地,不仅常常连课后的练习思考题都要讲到,甚至为了 让学生能通过某个考试,竟然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多种练习题的所谓标准答案做出来, 再让学生去背,的确,他们的用心无疑是好的,动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知大家是否想过,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经过十一二年──近两千个课时的语文学习,而教师又付出了许许 多多的心血,可为什么竟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对学过的重点篇目不熟悉,在写作时文句不通、 错别字满篇,说起话来表意不清、思路混乱呢?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讲”,我们“讲”得太 多又太不得法.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 , 当教师毫无顾忌地倾吐满腹才 气时,学生的悲剧也就开始了,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讲得越多,占用的时间也就越 多,学生用来阅读、思考、做练习、练写作的时间就相应的减少,而学习任何一门学科,要 想真正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练习,可是,以我们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运用的这种讲 法,学生究竟又能有多少时间来练习说、练习写 ? 况且,“讲”的成分大,无 形当中就形成了代办、包办式教学,极易使学生养成依赖、懒惰的恶习,其后果是不堪设想 的。当然,在这里并非要全然否定“讲”,而是为了对学生对社会也对自己负责,切望各位 同道能为我们的下一代想一想,我们究竟要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讲些什么?怎 样来讲?为什么要讲?讲多少为好?
叶圣陶先生曾说 : “教师之教, 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第斯多惠也说 : “真心的教师不是把经过 千年来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 , 和他们共同建筑楼房,并交给他建筑之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得更妙:“教学的主 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可我们的“讲”法不仅和正确的教学观背道而驰, 更是远远的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知识量的巨增,国外教育界已有 了新的认识 : “教育的理想目的应该是逐渐培育学习的能力。 教授如何学习 而不是学习什么”;“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再也不能只建立在对有限、主要信息的记忆上”; “让‘学习如何去学’成为每门课程的核心”。而看看我们,仍然因循守旧,走着死填硬灌 的老路。老师们虽然费尽心机、苦心孤诣地讲了多年 , 但学生却茫然不知语文 为何物,究竟包含多少内容,更为可怕的是,在这“讲”的同时,学生的头脑似乎是一天天 满起来了,然而却逐步地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凡事只知亦步亦趋、步人后尘、 拾人牙慧,根本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他们的头脑已不再属于自己,而只不过 是他人思想的代理品和储藏器(说是“垃圾堆”也许更为确切),从能力角度来看,真不知他 们将如何去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由此来看 , 我们的教学也就成了得不偿失 的空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恶性循环,可令人惊讶的是,面对这种现象,我们竟 还自鸣得意的在为自己的“成果”而欢喜 : 我的学生终于以高分考上某校了 ──丝毫也不想想这类一离开“拐杖”就站也站不稳、根浮基浅的“侏儒”式学生究竟会有 什 么 样 的 发 展 前 途 „„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再这样不明所以、不讲成效地讲 下去了,我们的“讲”不仅既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也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操,更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习惯,增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并满足高科技的现代化对人才的 需 要 , 这 才 是 我 们 “ 讲 ” 之 所 求 , “ 讲 ” 之 根 本 所 在 。
以上 , 是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产生 的一点想法 , 写在这里 , 望能与各位同道交流,因水平所限, 难 免 有 偏 激 不 当 之 处 , 尚 祈 批 评 指 正 。 参 考 书 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下册)
《语文教学耕耘集》 时 雁 行 著
《 学 习 的革 命 》 [ 美 ] 珍 妮 特 . 沃 斯
[ 新 西 兰 ] 戈登 . 德莱顿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