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好 材 料 打 造 精 品
——记叙文写作中材料运用的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写作是运 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本文围绕记叙文的材料,试着从选择材料、挖掘材料和叙写材料三个层面来研究记叙文写作 中的材料运用策略。一、精心选择材料,展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个性的世界。选择真实的现 实生活材料;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材料;选择能够体现时代特征、个性特征的材料。二、深 入挖掘材料,实现作文立意的激情飞越。放开视野,寻求广度;纵向拓展,追求深度;正面 拓进,主题升华;逆向思维,主题求异。三、生动叙写材料,充实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感 染力。变空泛为具体,加强细节描写;拨动情感触发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 巧用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思 考 背 景 :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作文教学向来是重头戏。中考 语文试卷,作文分值所占比重不小。《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写作教学提出了 各自的课程目标,同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 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不过,就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比较欠缺。他们搜索枯肠之后,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发现 学生们在材料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选择材料,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俗话说“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许多学生写作文就是在做“无米之炊”。要么 “移花接木”,将平 时看到的一些优秀作文照抄照搬,或稍加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文。要么同一个材料反复 使用,不论作文题目有无变化,生搬硬套。要么胡编乱造。时下的话题作文对学生的思维限 制不多,允许学生编写故事。于是有些学生便依托花鸟草虫等动植物,编写童话故事,可由 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文章往往不着边际,不知所云。更有同学假借某甲某乙拼凑一 些离奇故事,人物性格缺乏生活基础,不符合生活逻辑,漏洞百出。其次,有些学生就算有 了一些好的材料,可由于对材料挖掘不深,或叙写不够生动,也不能写出比较优秀的记叙文 来。许多学生感受不到作文的乐趣,觉得写作文枯燥无味。也正因此,许多语文教师觉得作 文教学之路十分崎岖。鉴于此,本文围绕作文的材料,试着从选择材料、挖掘材料和叙写材 料三个层面来研究记叙文写作中的材料运用策略。
一、精心选择材料,展现一个真实而又富 有个性的世界。
学生选择什么材料比较好呢?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选材:
(一)、引导学生 选择真实的现实生活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 师在引导学生选择作文材料时,应放眼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去胡编乱造故事。
那么,学生们如何发现身边的生活材料呢?用明亮的 双眼去观察生活,用智慧的大脑去思考生活。比如关注别人讲述的事情、自己寻找资料得来 的事情、亲身经历的事情等等。我曾让学生以“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为话题写 一篇作文。有位学生选择了本班一位同学被推荐保送“杭州高级中学”失败后重新振作的真 实事件写了一篇记叙文,结果赢得了我和其余学生们的肯定。像这样以身边的真实事件为材 料的文章自然就会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与情感共鸣。从身边的事件中发现写作的素材,也就 是学生参与写作的最真实的、最有效的行为。这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是不谋而合的。
除了指导学生有所发现之外,还要 指导学生平时一定要注意收集、积累这样的材料。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收集、积累材料的方 法,以期有所帮助。 1 、观察积累。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 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 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处处留心 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把观 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样才会使头脑中的材料越来 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 2 、阅读积累。阅读包 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 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 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 3 、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积累中勤 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 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练笔的形式一般有:读练笔,即动笔 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观察练笔,主要 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4 、活动积累。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 辣,也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 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 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 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 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 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 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 并茂。
(二)、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那些能催人奋进、陶冶情 操、健康向上的材料。生活中的是是非非纷繁复杂,但总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判别标准。那 些能反映人类共同情感、共同追求等主题的材料便是健康向上的材料。像倡导和平宽容、追 求独立坚强、表现美丽真诚、鼓励勇敢创新等主题的事例。这些材料能促使人类文明更好地 向前发展,能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自古以来,那些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体现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的作品无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反之,即使文笔再好,也不能为人们所接受, 所欣赏。积极健康的思想与情感是人类进步的力量,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学生 作文选材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材料,尽量少写或不写生活中那些阴暗 的缺乏普遍意义的材料。虽然生活中也有一些阴暗面,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由于中学生 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那些消极的材料还缺乏足够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写起来容易出现认识 上的偏差。比如说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让千家万户走上了致富路,这是社会的主流,是本质。 但也有少数人在新的形势下适应能力比较差,生活比以前更困难了。如果学生对此缺乏正确 的认识,把责任归咎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样写就不符合生活实际了。再如话题 “快乐”, 如果学生写上游戏厅玩游戏,十分快乐,那就缺乏一种力量。很显然,这样的材料是不会得 到好评的。
(三)、 选择 能够体现时代特征、个性 特征的材料。
时代在前进,生活也在大变样。我们的思想,我们的 眼光也要“与时俱进”。而有些同学的作文所选之事落后陈旧,读者从中根本就不能看出小 作者是一个新时代的学生,完全感受不到新时代的脉搏的跳动。比如写好人好事,城市学生 写帮助邻居收衣服,帮助烈属老大爷、老大娘跳水之事就显得过时和虚假了。如果写为了美 化城市环境,周末去大街上清理“牛皮廨”,假日去参加志愿者活动,为某一有意义活动奉 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就显得真实得多了,也更具有时代精神,体现出生活的进步。像网络、 街舞、模仿秀、 WTO 、环境保护、和平崛起等流行时尚的材料都带有明显的时 代特征。像我们杭州每年都举办的一些有影响的活动等生活素材完全可以拿为己用。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会具有许 多共性,而每一个人又因为自己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不同而表现出其独有的 个性。一个有关你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你对有关身边发生的事情的感受也是独一无二 的。每个学生在选材时都应该表现自己独有的认识和体会。比如说同样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有的溺爱,对子女一味迁就;有的真爱,慈祥中有严厉;有的恨铁不成钢可能横眉冷对,棍 棒相加;更有甚者,因为某种原因,对子女的爱以冷酷刻薄的形式表现。“我思故我在”, 当你有了自己的思想时,你在写作中就自然会融入更多的个性化的因素,选择个性化的材料, 表 现 个 性 化 的 情 感 与 体 验 。 这 样 写 出 优 秀 的 作 文 就 不 再 是 难 事 了 。
二、深入挖掘材料,实现作文立意的激情 飞越。
中考话题作文提倡的“三自”原则,即题目自拟、文 体自选、立意自主,鼓励同学们解放思想,放飞心灵,张扬个性,写出极具个性的作文来, 在文章的立意上作了很大的解放。但从历年的中考作文来看,许多同学的立意还是令人担忧 的。在对作文材料进行立意上,我们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挖掘。
(一)、放开视野,寻求广度。学生围绕所给的话题进 行立意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话题本身,要把视野放开。联想是我们放开视野,寻求立意广 度的有效方法。如以某一事物为话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联想。 1 、相关联想。找出现实生活中与该事物相关的事情,从联想中去炼意。如以 “蜡烛”为话题,可以讲述一次停电之后,寻找到一截小小的蜡烛头,它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给黑夜带来了光明;或在山区的一所乡村学校,蜡烛是每一个学生的必备品;或小时侯,母 亲把中药丸的蜡皮碾碎,盛在小碗中,再用棉花搓成一根细条,把它放入煤油中浸泡之后作 为灯芯,这土制的小灯伴我和母亲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黑夜;或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一群妇女 儿童在教堂中手捧点燃的蜡烛默默地祈祷着和平;或在富有诗意的咖啡屋里,围着一簇簇烛 火所发生的动人的温馨故事„„这些都是围绕蜡烛所发生的事情,每一件事都可以表现一个 不同的主题。 2 、横向联想。即注意与现实生活挂钩,寻找出与之特点相似的 人或物。同样以“蜡烛”为话题,既可具体联想到老师、母亲、父爱、非典时期的医务工作 者等,表现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亦可反弹琵琶,从蜡烛外表坚强但内心软弱,一碰火便涕 泪涟涟、灰飞烟灭,从中立意。 3 、纵向联想。把事物放在过去、现在、将来 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分析其原因,以此来把握事物及其本质。还是 以“蜡烛”为话题。原先的蜡烛是蜡加灯芯,现在许多商店里的“蜡烛”已经不再真的燃烧, 而是蜡烛形状的电灯。由此可以立意:科学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或是环保意识正在渗 透于商品的销售之中,或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蜡烛由生活的必需品转变为生活的装 饰品,或是传统文化产物只有以新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才能不被现代文化淘汰。
(二)、纵横拓展,追求深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作文 立意时放开思想,多往更深层次上去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来。成功写作的关键在于你如 何写出这些表面事件的内涵。因为你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 态度和想法。如果这些态度和想法过于浅显,或是不够成熟,那这样的文章是不能激起别人 的思想浪花的。在挖掘材料的深度时,一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这样的 思路进行深入思考的。如以“追求”为话题,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深入挖掘。是什么?追求 是理想飞翔的翅膀,追求是人生的使命等。怎么办?追求要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追 求要从现在做起,不要等待明天。怎么样?心中若没有追求人生便失去意义,生命便失去光 彩。我曾要求学生以“把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仅记叙自己把握了某一次机会, 获得了成功的事件,而没有进行更深入地挖掘。这样他的文章就停留在表面,缺乏内涵,不 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如果作进一步挖掘,在记事之余点明“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次走向 成功的机会,只要好好把握,定能走向成功”等,那么,就可以突现文章的主旨,引起阅读 者感情的共鸣。
( 三 )、 正 面 拓 进 , 主 题 升 华 。
正面拓进是指对某一种话题所涉及到的主题进行适当 引申,从而深化原有主题,提炼出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它是对材料进行主题升华的一种主 要方法。
请看话题:田野,人们在那里播种、收获。那里有人 们的辛勤汗水,也有收获后的串串喜悦。当你到野外郊游时,当你看到满眼的郁郁葱葱时, 当你看到一望无垠的绿波时,你想到了什么呢?请以“田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田 野”需要得到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面拓进:由眼前的田野升华到人生 的希望的田野;还可以由眼前的田野深入到人类的“心灵”,如果把我们的心灵看作是一块 广袤的田野,那么我们就应时刻在这片田野上精心耕耘,使其成为一块肥沃的心灵的“田野”。
( 四 )、 逆 向 思 维 , 主 题 求 异 。
逆向思维求异,是指对话题或材料运用逆向思维进行 分析、引申,最终形成一种异于常理的新主题。对材料进行逆向思维处理,往往可以起到令 人耳目一新之效。
同样先请看话题:太空,是一个充满诱惑、令人向往 的地方。古人遥望过它、冥想过它,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近人探索过它、研究过 它。今人开发它、利用它;上世纪六十年代“阿波罗”登上月球,七十年代人造卫星纷纷上 天,八十年代建立空间站,九十年代火星探测器着陆, 21 世纪初美国人蒂托 成 为 第 一 位 太 空 游 客 。 请 以 “ 太 空 ” 为 话 题 , 写 一 篇 文 章 。
初一看,我们可以从人类的智慧的伟大、对太空的开 发等角度进行肯定。然而,有位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对此材料进行逆向思维,表达了“我不 喜欢宇宙开发”的思想感情。正是人类对宇宙的不断开发才导致了今天的环境严重破坏!这 样的主题确实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爱因斯坦说过:“思维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 限的,而思维概括了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从作文的角度来说,思维能力乃是 成功的关键。一个话题从多角度去思考、挖掘材料,就更容易产生新颖、深刻的立意,从而 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三、生动叙写材料,充实文章内容,增强 文章的感染力。
很多同学知道在文章中表现或倡导某种优秀 的品质,从而使自己的文章立意较为深刻。但大多数时候只是在文章中倡导,没有通过具体 的真实可感的事例或情节来表现这些品质,不能感染读者。其实,使用足够的细节描写可以 让文章显得富有情趣和个性化。一篇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就像一块没有加料的比萨饼——它 能喂饱你,但你并不爱吃。学生所写出的文章需要足够的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内容,进而 让人感到你是在写事实,而不是说大话。
(一)、变空泛为具体,加强细节描写。
不少同学的文章只有空洞的叙述或议论,缺 乏具体的描写,读起来味同嚼蜡。如有位学生在习作《那一刻,我流泪了》中写道:
“我来到粮库工地上,看到父亲扛着沉重的 麻 袋 , 非 常 吃 力 地 走 着 , 汗 水 浸 湿 了 他 的 衣 服 , 我 感 动 得 流 出 了 眼 泪。”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之后,是不会陪着流泪的。 不难发现,上面这段文字不具体,不细腻,非常空洞。麻袋有多重?父亲扛着麻袋的样子怎 样?父亲是如何吃力地向前移动?我内心有怎样的想法?这些细节都没有表现出来,作者的 情感没有找到寄托。当然也就不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不妨这样改动:
“我 加快脚步 向粮库工地走 去。近了,近了,远处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突然,一个 瘦弱矮小 的身影闯入 了我的视野, 小山一样的麻袋重重地 压在了他的身上,他的 身体被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