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先读后写: 谱 写 人 文 情 怀
主题阐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 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情怀,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 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 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 , 推崇感性 和情感,着重创造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具体表现 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 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 响到物质文明建 设。它是 构成一个民 族、一个地 区文化个性 的核心内容 , 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有益于人 类的科技,能带来财富、效率与进步;有益于人类的人文,会带来自由、公平与秩序。一个 社会如果只有科技,没有人文,就会变得乏味,生活会缺乏品质,生命会丧失光彩。因此, 作为现代中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因为当你具有了热 爱生活的人文情怀,你就会发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仅真情融融,而且绚丽多姿!也许, 深厚的人文情怀不能保证你得到好的成绩,好的工作,但我相信,它将使你拥有一颗善良而 美好的心灵,从而使你的生命永远散发迷人的光芒!
原题回放
举国哀悼闪耀 人性光辉
何振华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坐标:北纬 31 度,东经 103.4 度。一场强 震撼动中国,数万生命顷刻陨落。汶川,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殇。
中国将永远铭记这个日子: 2008 年 5 月 19 日,五星红旗缓缓降落, 13 亿人民默默祈祷,向那些静默于废墟之下的生命低首志哀!
5 月 18 日 ,国务院发出公告,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将 5 月 19 日 到 21 日定为全国哀悼日,降 半 旗 志 哀 ; 5 月 18 日 ,北京奥组委决定,奥 运圣火在境内传递活动暂停三天。
在 6 天 6 夜感天动地的生死大救援之后,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撼、随 后的焦灼、而后的惊恸之后,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日子,以国家的名义,用最高的祭奠,向数 万骤然逝去的生命志哀;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仪式,让我们的忧戚奔涌而出,让我们的悲痛尽 情倾泻,向所有死难的同胞告白:我们爱你们,我们向你们志哀!
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一部分,失去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民族的哀伤。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汶川地震,惊恸 全国,惊悚世界。其重创生命之剧,危害程度之烈,堪为人类历史上的劫难。汶川之难,举 国同悲;锥心之痛,情何以堪!大震中的遇难者,是我们的骨肉同胞,也是鲜红国旗的一部 分。确定哀悼日,降半旗志哀,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表达哀思的一种仪式,更昭示了政府对生 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
“救人是重中之重”“早一秒钟, 就可能多救一条生命”“有一丝希望,就要有百倍的努力”„„灾难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 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这种尊重,是余震不断的震区大地上总书记坚毅的身影,是残垣断 壁的废墟前总理动情的泪水,是十几万子弟兵奋不顾身的钢铁意志,是全国人民血脉相连的 深厚情谊。突如其来的天灾,考验着民族素质,更检验着国家责任。让废墟下的生命都有希 望,给死难的同胞以生命的尊严,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人性和责任的直接体现。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 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我们的先民早在《左传》中,就曾慨然概括政府 与国民的关系,今天读来,依然掷地有声。当中国的国旗为平民而降,当亿万人民同悼国殇, 它将以庄严的仪式、鲜明的象征,展现一个政府与人民生死不离的血肉联系,体现一个民族 对生命的敬畏尊重,诠释执政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宗旨。
向逝者志哀,为生者加油。当地震 不可避免,当灾难已然来临,愿我们用这样的形式,寄托我们的伤痛和哀思,表达我们的信 心和勇气。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泪尽血续,我们并肩而立;在不屈的中华大地上,悲伤倾 尽,我们众志成城。
国旗缓缓而降,生命的尊严冉冉升 起。让我们以这样的形式,向那些骤然逝去的生命志哀,将那些深陷黑暗的生命照亮,为我 们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1 .第五段中的“惊 恸”是“使„„极度震惊悲哀”的意思,和“惊悚”能互换吗?为什么?
题型解析:此题是现代文阅读考题 中常出现的题型,考查的是考生的词语理解能力。考生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语感理解 “惊悚”的意思,才能作答。
失误分析:进行解答时,考生不能 准确理解“惊悚”的含义,或者没注意此题有两问,未逐一回答,而只回答一问。
参考答案:不能互换,因为词义的 侧重点和涉及的对象不同。惊恸,是形容中国人的情感;惊悚,使„„极度惊惧,表现的是 其他国家人民的反应。
2 .文章第六段阐 述了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总 结概括能力。考 生需深入 阅读,综合 调用所学过 的知识分析 作者的观点 , 剖析论证方法,才能准确作答。
失误分析:把握不住中心句,不能 对文章的原句进行整理概括;论证方法和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混淆等。
参考答案:阐释了“灾难之后,党 和政府始终把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的观点。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 .下列对本文的 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一个公民都 是国家的主人,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
B .全国降半旗哀 悼遇难者,是人性、公民尊严和政府尊重生命的体现。
C .给死难同胞以 生命的尊严,是以人为本的政府人性和责任的直接体现。
D .用举国哀悼降 半旗的形式,向死者志哀,为生者加油。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总 结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因为是选择题,可以对各选项进 行比较鉴别,逐一排除。
失误分析:考生不能深读文章,不 能抓住本文中的“人性”这一关键词,不会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 B
4 .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三段以 饱含深情的语言,概述了几个有关地震的重要事实,为下面展开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B .“锥心之痛, 情何以堪”,是说如此强烈的悲痛情感,怎能承受!这里强调人民的情感已积蓄到了非要用 一种形式来表达不可的程度。
C .文中引用《左 传》中的文字作为论据,证明我们的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着实质的深层 传承关系。
D .文章结尾两段 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表达了对遇难者的深切哀悼和对中华民族振兴的坚定 信念。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涵盖的面比较广,有词语的运用、论据的使用、修辞的表达等,要在研读选项的 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失误分析: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靠,分析问题不深入,或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愿意探究,导致随意选择。
参考答案: D
名 篇 赏 析
少一分记恨, 多一分快乐 澜涛
我有一个朋友,每次和他在一起, 他都是十分的快乐,很让人羡慕。我一直认为,一定是老天眷顾他,让那些烦恼、忧伤的事 情都躲着他。
朋友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工作 能力出众,业绩突出,可谓春风得意。可不久前,就在公司将要提升他时,他却突然遭遇“意 外”——有人冒充他的名义给有关部门写信,举报公司董事长有经济问题。一时间,公司员 工议论纷纷,许多不明真相的人都暗暗指责他心口不一,狡诈阴险。几经权衡后,朋友辞掉 了工作。
朋友辞职后,我才听说他的遭遇, 想请他一起吃饭,安慰、开导他。因为我认为,朋友一定会为此事而苦闷伤感。但朋友却告 诉我,他正在外地旅游。一个月后,天南海北地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后朋友回来了,我和他 终于有机会坐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有关部门已经查清举报信内容纯属编造, 也洗清了朋友被嫁祸的罪名,公司邀请他回去继续做部门经理,但他已经接受了一家新公司 的聘请。
我问朋友,本来做得好好的,并且 马上就要升职,却突
然遭遇这样的意外,会不会觉得遗憾和气愤。朋友却表示,如果没有这个意外,他也到不了 新公司,新公司不仅待遇比原来公司好,发展前景也要强一些。朋友一脸“因祸得福”对未 来美好的向往,仿佛嫁祸于他以及由此导致的辞职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不快。我有些“不甘 心”地继续问他,知不知道是谁在嫁祸他,恨不恨那个人?还没等他回答我,手机响了,他 接起电话,和对方寒暄了几句后,突然急切地对对方说道:“千万别告诉我是谁,我不想知 道。”
原来,是朋友以前的一个同事,对 方想告诉他,是谁在陷害他。
我不理解朋友为什么不想知道是谁 在陷害他。他笑着对我说道:“如果我知道了,我一定会记恨那个人。不知道,就少了一个 记恨的机会。一个人的心就那么大,我要节约着用,少装一分仇恨,就能多装一分快 乐。”
风轻云淡,海阔天高。
学会忽略一些什么,比如滋生仇恨 的伤害,比如引发烦恼的嫉妒,比如加重伤感的铭记„„忽略,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装载 快乐。
(选自《广州日报》)
特色赏析
宽容是一种依托于博大胸襟的高尚 境界,它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善待了自己,它能使我们的 生活变得轻松,快乐。经历过风和雨,才能领悟到人生的苦和乐、爱与恨,才能知道人生中 应该忘记什么,记忆什么,放弃什么,学会什么,这样才是至关重要的。宽容是一种恢弘的 气度,一种理性的认识,一种智慧的境界,一种自信的外化,一种文明的象征。作者在淡然 直叙中告诉我们:最该忘记的是你曾帮助过的人,最该原谅的是曾伤害过你的人,最该放弃 的是功过是非、名利得失,最需要学会的是宽容别人。
强化训练一
布永远会赢石 头
伍 俊
哥哥比弟弟早出生十几分钟。小时 候家里穷,他们常常两个人只能分到一块糖、一个酥饼、一支铅笔或是一本作业本。共享是 一种办法,“石头、剪子、布”是另一种办法。“一,二,三”,胜负马上见分晓。
不过,落败的一方,永远是哥哥。 他总是固执地出石头,从来不肯改变。有时弟弟问他:“你是故意的吧?”哥哥回答:“只 我一个人故意有用吗?不过我相信你不会永远出布,所以,下一次我肯定赢你。”真到了下 次,他仍然出石头,弟弟仍然出布。
兄弟俩一起初中毕业,家里却没有 钱让他们一起升到高中。那天,兄弟俩来到院子里面对面地站好。哥哥说:“我学习成绩一 向比你好。”弟弟说:“可我是弟弟。”说完,两个人都轻轻地笑了。哥哥问弟弟:“这次 你出什么?”弟弟说:“布。”“一,二,三”,弟弟果然出布,哥哥出的仍然是石头。哥 哥背过身去,已是泪雨滂沱。
哥哥后来去城里打工,弟弟则最终 在高考中名落孙山。一年后,弟弟也到了城里。哥哥带弟弟去找厂长,请求厂长给他一份工 作。厂长说:“那就先试用三个月吧。”
那天晚上,车间里突然火光冲天。 车间里有一个大锅炉,那锅炉一旦爆炸,等于点燃了几百公斤烈性炸药。哥哥对弟弟大喊一 声:“冲!”两个人同时冲向大火。
兄弟俩为消防队争取了时间,大火 被扑灭时,锅炉安然无恙,工厂保住了。可是,兄弟二人都受了伤,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为了表示感谢,厂长决定奖给他们 一套房子。厂长说:“现在工厂的资金有些紧张,所以房子只能奖给你们其中一个,这是一 套带户口的房子,住进去,就成了城里人„„”
哥哥和弟弟相视而笑——有些事, 像命中注定,想避都避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