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中作文指导训练:从高考作文谈事例的选用

    在某省高考语文阅卷分析总结会上,广大阅卷老师对考生撰写《战胜脆弱》作文时所出现  的胡乱编造的“虚假”文字大发感慨。这个省约有 20%的考生在作文中开了自己和父母的玩  笑,相当一些考生则以父母双亡来写自己如何战胜脆弱,微笑着走进考场。学生在应考作文  中如此撒谎杜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竟置父母健在的客观事实于不  顾,为了考分而无情的“诅咒”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非要在所谓“父母双亡”之  后才去战胜脆弱?    也许,考生中确有个别父母双亡者。但在一本30 份的作文卷中竟  有五分之一的考生父母双亡,可以肯定其中不少纯属子虚。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作  现状暴露了应试教育误人子弟的弊端,故值得一议。    人所共知,真实写作时作文教  学改革的根本出路。所谓真实写作必须负载真实信息,必须有真实的信息输出。通俗的说,  写作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思想相联系,写真事,抒真情,议真理。有人指出,语文学  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相当有见地的话。的确,就学生的写作而言,如果离开了  自己的生活实践,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现在一些学生疲于应付考试,“世事不明充学问,  人情假造即文章”,或照猫画虎,或七拼八凑,或口出狂言,或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字能  有多少真实性可言?    我们曾经把那些思维单一、生活封闭、词汇贫乏,只会在《写  作大全》中讨素材的学生称之为“穷”学生,而这些“穷”学生常常只会写些胡编乱造的“虚  假”之作。作为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老师的任务不能只是“打假”,而更重要的是让“穷”  学生尽快“脱贫致富”。真实写作是以真实地阅读为前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读名家之作,  拓宽视野,汲取营养,“下笔自有神”矣。另外,丰富生活是真实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感受时代脉搏,长见识、增才干,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文从字顺,立意高  远。    鲁迅先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要提高学  生的写作素质,至关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生活,从而写出有血有肉、有真情  实感的好文章来。    方法点拨    那么如何选用事例才能真实感人、才能有说服  力呢?这里我们着重就议论文的事例选用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议论文中的事例(即  论据)选用,大概就有如下四点须引起我们特别重视的。    一﹑选用“浓缩”材料     议论文所列举的事例,仅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个论据,它不需要、也没必要细致的铺叙描绘。  因此,在说理议论时,叙写论据要惜墨如金,高度浓缩。少写或不写细节,也不要具体铺叙  和描绘,只需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事例讲清楚就可以了。    如浙江考生《让理性主  持宣判》:“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  上的那些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子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颅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  副将。”    在文中,作者从董卓、曹太公、张飞等三国旧事中悟出他们都让亲密的感  情所欺骗、所扼杀,给人以启迪。这些“浓缩”的材料,不仅深化了“亲疏影响认知”的内  涵,而且使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二﹑选用“尖  端”材料    这里所说的“尖端”材料,是指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有典型意义的材料,  是指有异常说服力的材料。    如江苏考生《凭心灵选择》:“我感慨与陈寅恪坚硬的品  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主的终极关怀。国民  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讼德’;十年动乱中,他又写下‘文章唯是颂陶唐’。由于他  的坚贞不阿,他屡遭迫害,以至于哀叹‘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但从未放弃  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于目盲脚膑后写成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    作者选取了史  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生选择来作论据,以深邃的目光来审视这位历史人物,正是出于知识分子  的责任,出于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出于对历史的严肃认真,陈寅恪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  艰辛道路,最终留下芳名。选材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还带有一定的“爆炸性”,使人们的  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很好地突出了中心观点。    三﹑选用“事典”材料    事  典是指由古代故事构成的典故,主要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寓言故事等。这  些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用它来说理就带有一定的权    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