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12中考满分作文:作文要有“高境界”

   一、要高远立意 

    1   . 人 间 至 爱 亲 情   

    2.    集体、民族、国家   

    3.    地球、环境、人类   

      

    [  题目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  要求作文。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  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  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  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  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  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例 文 一   ]                                   芬香永存 

                 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  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  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妈,你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  我变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    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就像您从未离开。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说女孩子怎么会  有这样的坏习惯,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你嘟起嘴巴,撒娇说有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  候怎么也没办法改掉这坏习惯,总爱依赖您,现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要  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该有多高兴啊,是吗,妈?我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  改掉了。 

                 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为了  纪念您,我对妹妹就像您从前待她那样温柔,我时常检查妹妹的作业、考勤情况等,您放心  好了,妹妹也很听话,我们都长大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总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吵嘴惹您心烦,  也许您不知道,连邻家的九大娘都四处夸我们两姐妹听话懂事,还说要她的二狗娃以我俩为  榜样别再老跟他小弟打架。妈,您听到了吗?为了纪念您,我变得更像姐姐。 

                 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为  纪念您,从不留长发的我  ——  您那假小子似的女儿决定把头  发留长,留得长长的,像您当年一样。走在村里,他们都说这孩子越看越像她妈呀。妈,以  前您总怪我把头发剪得那么短,说一点儿女孩子的味都没有,叫我把头发留长,我死活不肯,  总说往后一点再说。现在我的头发长了,真的很长了,而妈妈您却不再在身边,您却看不到  了。妈,我多想您能看到。为了纪念您,我把头发留长。 

                 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  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  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  上。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 

    [   例 文 二   ]            &n  bsp;    &n  bsp;    &n  bsp;    不能忘记的过去 

        &nbs  p;    &nbs  p;    &nbs  p;    &nbs  p;                                      ——  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 60 周年 

         

            六十年  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  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 

                  六十年前,苏联,  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    “  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  ”    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  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  “  没有拿到枪的,跟  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 

                  六十年前,中  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  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  那 中 年 人 说 :   “   都 没 让 家 里 人 知 道 吧 ?    ”   众 人 都 沉 默 不 语 , 中 年 人 把 手 一 挥 ,    “  那走吧。  ”  半个时辰后,  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  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 

                  战争,除了死亡  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  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  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  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    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  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  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  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  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  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    “  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  „„”    学生们流泪了  „„ 

                  纪念,为了不  能忘记的过去。 

      【  简评  】  这是一篇结构平稳,首尾呼应的作  文,其  结构样式很有特点。  选择两个方面构筑作文主体:一  个主体是六十年前的三个画面,一个主体是六十年后的今天,同样是三个画面。在具体论证  两方面时都使用了并列式结构。 

    开篇三个六十年前,分别勾勒出法国,苏联和中国  在艰苦卓绝地抗击法西斯的岁月里典型性的画面,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东北抗  日联军,都是为后人深刻缅怀深刻纪念的英雄之举。精心的选材,排比的段式,在文章的后  半部分改头换面地出现——和平时代,法国老兵的沉重表情,莫斯科红场上隆重的仪式,东  北小学校里的缅怀,这些都给人们以反思。  不拘泥于“再现历史”一隅,而  是宕开笔法,开拓到“反思历史”的领域;和平时代的三个画面既和前文的战争场面相映衬,  又深入了一层。  前后呼应,  

   文章的厚重感增加。 

        

              二、要有文化气息 

         1.  承载文化意蕴的符号 

    2.  凸显经典名著的影像 

      3.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4.  温暖心灵的人文关怀 

    [  题目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  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例 文 一   ]            “ 隐于野 ” 与 “ 隐于  市 ”  

          古语有  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在我们  的印象中,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解释:仙, “   人 ” 在 “ 山 ” 旁,表示仙人多住在高处。看  来,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山总是  不变地兀立。傍山而居,和野外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如果练就  一身道行,或渗透了禅意,归隐于山便成为自然的选择。千百年来,智者乐山的传统从周秦  时代的士子,中经唐宋元明的隐士,始终涌动不息。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  一篇《桃花源记》面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  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 “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的宁静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  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 

          要知道  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抵御意志的消沉。 “  出世 ” 有之,   “ 入世 ” 亦有之,所以又有许多 “ 英豪   ”  浮出水面。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  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  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  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  “  钟鼓馔  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  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自然世界,跋涉大江南北。他始  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 “  出   ” 、 “ 入 ” 洒脱 ! 他不被世事  摒弃,不被百姓遗忘,也不被朝廷重用。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   “ 隐于市 ” ,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 “ 宇宙  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 吧 ! 李白啊 !   不愧为 “ 诗仙 ” ,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一个谪仙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  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而是要万物归乎一心。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  去理会污秽的俗事呢 ?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中隐隐于市。 

    【简评  】为了论证“隐于市”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相结合的道理,作者先从“出乎其外”的角度举陶渊明“隐于野”的例子,再从“出入结合”  的角度举李白“隐于市”的例子,两个关键材料的使用,使文章文脉贯通,颇有几分理趣。  应该说,作者对隐逸文化的了解不算特别丰富,因此把陶潜归于“出乎其外”,把李白归于  “出入结合”。(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特别指出他另  一面 , 说他不光有“田园的静穆” , 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 可见陶渊明是一个性格很丰富的人。)尽管这样的理解未必准确,但考虑到  考场作文的实际操作限制,考虑到该作文选题背景知识的难度,行文能做到自圆其说,而且  以递进的结构完成这样一篇文章,实属不易。 

    [   例 文 二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出入人生 

          王国维  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  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启示人们,  对人生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随时跳出思维的局限。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的  收放自如呢?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  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读过庄子《逍  遥游》的人,有几个不被他那种不受约束、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所折服的?庄子的文章,表  现出一种与其他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他的思想核心 —— 绝对的  自由精神。因此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称其文章“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  也”。其为文为人真够洒脱的了。 

      不过深入其里而观之,庄子之文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洒脱。文中描述的鲲鹏,虽说体形  巨大,看似能够在天空中无拘无束地飞翔,可是一旦离开了海面上急骤的狂风,它根本就无  法在天空中飞翔了。这种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拘束又牵绊的状态,也许就是庄子生  活的本来面目。“庄生晓梦迷蝴蝶”,他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  束的情景,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这也许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   

    

   与之相比,史铁生就不一样了。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只能  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把心中的怨气都撒向他的  母亲,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在母亲的关爱下,他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  影中走出圈外。直到母亲去世,使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  苦泥潭,真正“入世”生活起来。 

      沉湎于眼前的不自由之中,只会加剧我们内心对人生前途的迷茫和失望;一旦我们“出乎其  外”,走出狭小的心房,便走进了一个自由的天堂,一个广阔的宇宙,此时去眺看人生经历  的挫折和苦难,原来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道小沟小坎。 

      这个世界洋洋大观,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庄子希望的绝对自由,但像史铁生一样踏实地走向开  朗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事情换一个角度看,  跳出思想的局限就会不一样,就会给人以新的启示。 

       如果我们能像庄子那样追求自由,观察生活,  那么这世上就会多一些美丽的“蝴蝶”,而少一些因钻牛角尖而痛不欲生的人了。如果我们  能像史铁生那样品尝人生,探究生活,那么这世上就会多一些美丽的“地坛”,而少一些因  争名夺利而苦不堪言的人了。 

      【简评】  本文的突出特点就是课内知识的充分利用,个人能力的巧妙展示。  在第一主体中,作者不但准确引用庄子代表作品中的相关语句,鲁迅对其文章的评价,李商  隐的有关诗句,也能一一道来,且运用恰当;在第二主体中,对史铁生人生态度转变的过程  描述详尽、用词准确,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过人的知识功底。在两个主体材料中,  作者有层次地分析了两个人物:庄子和史铁生。庄子体会到生活中的诸多牵绊带来的困惑,  终于超然物外,得出绝对自由的追求,其绝对自由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而史铁生青  年残疾陷入痛苦的深渊,到最后走出泥潭,其“入”其“出”却是人人都可能做到的。这两  者之间,不但有切入角度和文字详略的变化,而且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呈现出内在的逻辑之  美。 

    [   例 文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