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主题作文指导与演练15题:“地域文化”

  热题回放       1.家乡的名片(2011·湖北恩施题一)2.在那个节日里(2011·广西北海题一)3.  风筝(2011·山东德州)

       难点攻坚

       写好此类主题作文,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积累相关信息

       要写好此类作文,就要走进生活,强化“语文意识”,分类积累地  域文化的相关信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收集与家乡有关的民间文化素材,如家乡的  风土人情、传说典故、传统节日、文化名人等。(2)留意本地的风景名胜、古迹建筑等,试  着表达自己对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餐饮文化,如家乡的小吃等也在收集之列。大家只  有带着一双“语文的眼”走进多彩生活,那种对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与日俱增,当真  正面对中考地域文化类作文题时,才会从容而灵活地运用与表达。

       二、展示丰富知识

       比如节日就是一种地域文化,博大而深邃,里面隐藏着许多知识。  写作时如果能适当介绍一些节日常识,有助于叙述,也能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若写“端午  节”,就可以在介绍端午别称的时候,既解词:“端”的意思和“初”相同;又介绍相关知  识: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这样不仅交代清楚,说明准确,而且给读者以知识的渗透,使文章传达出一种文化气息。

       三、描绘动人场景

       我们身边的节日有许多仪式和程序,如果写作时能着意进行一点场  景的描绘,不仅能使读者如临其境,而且还会散发出一种文化韵味。请看中考佳作《家乡的  火把节》中的片段:那公园里、草地上,甚至于大街小巷,所有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围绕  着一堆堆火,蹦蹦跳跳,挥洒汗水,欢乐无限。登高远眺,整个世界开放着无数朵灿烂的火  花,花儿急速地摇动,在夜的画布上描绘出一个个红红的圆,仿佛一张张笑脸,更是一个个  圆满的句号。动人的场景描写,让人感受到独具风情的民族节日。

       四、嵌入民俗底蕴

       民俗底蕴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民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  精练地表现出来,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如中考佳作《兰州的韵味》中写道:提  起兰州,人们首先会赞美兰州的牛肉拉面。清代诗人张澍就曾这样赞美“马家大爷牛肉面”:  “拉面千丝香,唯独马家爷。”凡是来兰州的朋友,都要尝一尝这独具特色的牛肉面。“一  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是牛肉面的  五大特色,也是衡量牛肉面质量的标准。别看就那么一团面,在拉面师傅的手中,一眨眼工  夫就可以拉出大宽、宽、韭叶、二柱子、二细、细、毛细、一窝丝等十余种不同形状的面条。  兰州人吃牛肉面多半不太讲究斯文,就地一蹲,唏溜溜,一碗面即刻下肚。这也显示出北方  人的特点──不拘小节,豪迈洒脱。

       兰州的牛肉拉面是兰州特有的民俗文化。这里通过介绍兰州牛肉拉  面的五大特色、拉面形状、吃面人性格等几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本地民俗文化的推崇和赞美  之情。

       五、表达独特感受

       写作时要通过议论抒情,来抒发出自己对地域文化的独特感受,给  读者以情感的激荡、哲理的启迪,使文化气息更加纯正、愈发醇厚。如中考佳作《家乡的春  节》中的片段:春节,像弥久不衰的浓浓亲情,像抚慰心扉的融融暖阳,更像柔和醇芳的美  酒陈酿。春节是欢乐、和睦的氛围,如同冬天的麻辣火锅,既麻又辣且烫,品尝过后,口留  余香。诚挚温馨的情感抒发,使得年味浓郁,回味悠长。

         拓展演练

       小时候,大家都盼望着过节,总希望爸爸妈妈给自己买好吃的东西、  买漂亮的衣服。而现在长大了,对于“过节”有了自己不同的理解。无论是中国的富有民族  特色的传统节日,还是所谓的“洋节日”,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悟。

       请以“节日”为话题,写一篇600 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  不限。

       构思导写:“节日”这个话题,对同学们来说非常熟悉,它给我们  的记忆是那么的亲切与温馨,也许其中还有不快和尴尬„„总之,它给了我们许多的思索、  回味。大家可写记叙文,叙写过节时那说不完的高兴事或一言难尽的伤心事,以真实的情感  打动读者。也可在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古今中外的节日进行分类,  写成说明文,给人以知识的同时,表达这样的主题: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  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还可写成议论文,谈论怎样  正确对待“传统节日”和“洋节日”。

       佳作展示

       我看节日

       黄小北

       节日,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千百年来,在诗人的笔下,那里有着优  美的意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的彩灯,映射着诗人的情绪,默默的守候,  化为淡淡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中秋的明月,投影下一地细碎的乡愁,  静静的思念,承载着浓浓的祝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登高望远的时  刻,秋风就在思乡心切的旅人身旁轻轻地吟唱;“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  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  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可是,而今蓦然回首,却不见了她们的芳踪。是不是情人节  的玫瑰遮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灯火?抑或是美味的巧克力含在年轻人的嘴  里满口生香,以致掩盖了中秋的薄酒?是圣诞节五彩缤纷的树枝填满了中国人的心房,还是  中秋节摇晃的烛光洞察了中国人的心事?那些“洋节”迅速走进我们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  世界。而那些“土节”呢,正默默地退向幕后。

       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  中延续这种文化。“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泼有视觉冲击力的开放的西方文化,  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活跃了我们的思想,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我们更应  珍惜、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结:  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  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之时,也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如果我们崇“洋”轻  “土”,就是盲目媚外;如果我们崇“洋”重“土”,则是兼容并收,取长补短,自我完善。  因此在“洋节”与“土节”之间,我们应该把握适宜的尺度。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绝不全盘西化,更不墨守成规,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山东莱西孙受中学学生)

       点评:文章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看法和感受。作者以开  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提出自己的设想:要兼容并收,完善民族节日,让民族文化走向美  好明天。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观点,对于构建民族节日的未来是有借鉴意义的。另外,  作者注重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使文章耐读耐品。

       素材金库

         名句撷英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  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非常痛心的。——梁思成

       真正的文化遗产,其实并不是物质上的,并不是什么长城或其他什  么古老建筑。真正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精神的东西。当端午、豆浆成了别人的东西,当孔  子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丧家狗,当汉服成了异类,当老屋成了落后的代名词,那我们这个民  族还有什么遗产,我们或许只剩下中国人的躯壳了。

       ——吉新飞《传统文化遗产的精与神》

       名段赏析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  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  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选自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赏析借鉴:“一扎下去”“就冒出来”,用“一„„就„„”的句式,  写出了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作者对高邮咸蛋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在这里,典  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  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