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聚材 材料对于写作的重要如同粮食对于做饭的重要;任何高明的作家或写家、 写手,都不能 在腹中空空的状态下凭空写作,此即前人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聚材的 原则是“多多 宜善”。这一环节的主要行为内容是: 一、观察〖HT〗 写作中的观 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而是作为写作主体认识过程的观察。从认识论的角度 说,观察就 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过程。写作观察的特征是:第一,它 有观察主体 和观察客体两个侧面;第二,它是以视觉分析器官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官的综合活 动;第三, 它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第四,它渗透着思维。 小说家艾芜指出:“要练习我 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 ,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 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论短篇小说创作》) 什么是写作观察能力呢?写作观察 能力是写作者进行观察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能动 地发现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变化的心 理能力。观察能力的基础是人的感觉,它是视觉、听觉、 嗅觉、昧觉、肤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的活动。要进行观察,必须使自己的感觉特别敏锐、灵活 ,其中最主要的是眼明和耳聪。感 觉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 ,有 8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人 的,其次依靠听觉输入。达•芬奇说:“被称为灵魂之窗的 眼睛,乃是心灵的要 道,心灵依靠它才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耳朵居 次位„„”(《芬奇 论绘画》) 写作者要眼明耳聪,不仅要求写作者有健全的眼睛和耳朵,而且要求写作者善于 运用眼睛和 耳朵。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集中注意。心理学认为,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 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 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作者在进行观察的时 候,眼睛的视线总是对准所注意 的对象的某一点,并且不断地转动着视线以转换注意的目标 。有意识地集中注意,有助于提 高观察的效率。注意力不集中,我们的耳目五官是死的,心 思也是散漫的,所谓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观察时要集中注意,活用感官 。 第二、捕捉特征。 写作者用眼看,用耳听,目的在于捕捉客观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是指 人的个性、事的差 别、物的不同。 “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但仔细一看,每片 叶子都有不同。有 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也是 马克思主义的法 则。”(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良好的观察能力要有良好的观察方法协 同配合,才能共同完成观察的任务。观察的方法主要 有: (1)寻根观察法:即老舍 所说的“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它看全,找到它 的‘底’,不知全貌不会 概括。”这种“寻根观察”,必须持之以恒,有的还要反复多次, 才能“寻”出事物的“根”, 否则就无法下笔。 (2)比较观察法:要观察到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往 往需要进行比较。通过 比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如鲁迅所说:“优良的人物,有 时候是靠别种人来比较 ,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没 有别人,即无以显现这 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成’者,就是这。”(《论俗人应避雅 人》)茅盾写的《白杨礼 赞》,是将白杨与其他树木进行比较观察,并作为象征来写的。他写 《春蚕》,也是观察了 水乡的许多老农之后,找出老通宝的特征才写成的。茅盾在《创作的 准备》中告诫我们,观 察人物, “你所接触的,自然是一个一个的活人,但是你切不可把 他们从环境游离开了去 观察;你必须从他们的相互关系上,从他们与他们自己一阶层的联结 与他们以外各阶层的迎 拒上,去观察。”(《茅盾论创作》第467 页) (3)定序观察法: 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由上到下, 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 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 同,所观察到的情状也 不相同。如苏轼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 有按确定的顺序观察, 才能在行文时一步一步地写来,使得文章层次井然。 (4)换时观察法:人物和事物 在不同的时间里是富有变化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 指出:“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时序节令 里千变万化,而人类在不 同的时间和气候里,也有各种不同变化。进行观察有时须根据需要 改换观察时间,以便观察 到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节令、时间中的不同表现及其特征。 (5)易地观察法:人物 或事物在不同的空间里的表现是不相同的。同是一个人物或事物,在 不同的地点就有不同的 表现。茅盾认为,只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去观察人物,是不能写出“立 体复杂性的活人”的。 他说:“活人们是到处跑的。一个商人固然常在店铺里做生意,但是 也和他的老婆和儿女们 另有一种‘生意经’。他在商业上打的算盘,不一定就是他和亲戚来 往家事纠纷时的算盘, 你如果只在他的店铺里观察他,——只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守候他, 当然是不够的,你必须 跟着他到处跑。从他的店铺里跟他出来,跟他到小馆子里,到朋友家 里,到他家里,到他卧 房里,一直跟他到‘梦’里。你不但要明白他的职业生活,也要明白 他的私生活,最隐秘的 私生活。这样观察过后你写出来的人物方有‘个性’,方是一个‘活 人’。”(《茅盾论创 作》第467 页) 观察事物也同样。如同为松树,平地之松与山顶之松不同。黄山玉 屏峰有迎客松,是因山顶 风大才使得松树伸出迎客之手。 (6)机遇观察法:这种观察不是按 计划进行的,而是遇到机会,及时观察。如对海市蜃 楼、车祸、火灾、救人等景物或事件, 就需进行机遇观察。 观察的注意事项有: 首先,观察必须“五官开放”, 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和躯体觉,特别是要进行联想、 思索,要将看与想结合起来。 其 次,根据需要借助现代物理、化学的某些仪器和手段进行观察。 最后,观察要事先 制订观察计划,按计划进行观察。观察中勤作观察笔记。观察后须进行整 理、归类,以便使 用观察获得的材料。〖HT5K〗 二、调查〖HT〗 调查指的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材料、认 识事物的活动。“调查”往往和“研究”联系 在一起。因为,这种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 动必须是较为系统的,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寻找 到事物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调查 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所谓有的放矢,就是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 ,做 到“心中有数”;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必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 的书 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 这些 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观点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 文章, 而是科学的结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写作者为了使调查研究能得出科学的结 论,必须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主要有: (一)典型调查法——“选择 一个典型开调查会”的调查方法。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 里指出开调查会的技术有:l、 要作讨论式的调查;2、到会的人必须是深切明了情况的人; 3、参加调查会的人数视调查人 的指挥能力而定,但是至少需要三人;4、要制定调查纲目; 5、领导人要亲自出马;6、要 深入;7、要认真做记录,口问手写。 (二)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要求, 事先设计出调查的题目,以卷面上列出问题请被 调查者回答或填写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后 要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结论。 (三)个别采访——以个人为行 为主体进行的调查,主要方法是事先准备好采访要提出的问 题,约定时间或随机进行。新闻、 通讯、报告文学等写作常需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调查取得 材料。 (四)蹲点调查 ——到准备报道的单位住上一段时间,广泛地进行调查,使自己对这个单位 有较全面、较深 刻的了解,从而写出较扎实的文章。报道先进典型,多采取此法进行调查。 (五) 现场调查——深入到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调查正在进行的情况。 (六)查阅资 料——间接调查方法之一。通过查阅当前的和历史的资料,可以丰富材料的内 容,在写作时 有更多的材料可供取舍。 调查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事先做好调查的 各项准备工作,如认真制订调查计划,拟出调查提纲。 第二,充分认识第一手材 料的重要性,努力从获取第一手材料来开展和深入调查活动。所谓 “第一手材料”是指:不 经过任何中转环节而直接从所要报告的事实得到的材料。 第三,对第二手、第三 手的间接材料既要大量收集,又要注意核实。这是因为从保真系数来 看,这些材料来自相当 脆弱的传递链条,在传递过程中易出毛病而失真。 三、阅读 社会生活 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这是毫无疑问的。要写作,首先必须对社会、对人生、对 自然进行观察、 调查,直接取得写作的材料。但是,由于人们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 等方面的限制, 不能人人事事都去观察、调查,这就要求写作者去学习别人的直接经验来丰 富自己的生活、 增加自己的知识。因此,写作者必须大量地阅读,用人类的种种智慧来装备 自已。 怎样阅读才有利于写作呢? (一)选择第一流的书籍。培根说过:“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 须全读,读时全神贯注,孜孜不 倦。”因此,选择书籍,对准读书焦点,就成为学业上有所 成就,写作上能有成绩的重要因 素。 怎样选择书籍呢? 第一,根据专业需要选择 第一流的书籍。一位学者曾深有体会地说:“我以前读书没有人指 导,遇见什么就读什么„„ 在古典文学方面,一开始就读些不太好的选本,而对一些不成气 候的子家诗文集,还浪费过 八年的光阴。许多优秀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之类,反而 没读过。年岁稍大一点,看 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 ,视野广阔一些,才知道选 择读某些‘要著’。”古人指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 乎中,仅得其下。”为了选 择第一流的书籍,最好向名家或有经验的人请教,也可通过自己 的浏览进行比较,提纯拔萃。 第二,“广博”与“精深”结合。所谓“广博”,就是指既要读理论书籍,又要读 文学作品 ,不但要读写作学和有关的专业书,而且要读专业以外的书。鲁迅早就告诫初学写 作者:“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 限,枯燥 了。”“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 要浏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 究竟是怎 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鲁迅论创作》) 可以说,读 书不广博,常常难写作。 所谓“精深 ”,就是指在“广博”的基础 上选择一门,深入钻研,力求精通。例如阅 读文学作品,不仅要广泛阅读各种体裁的中外名 著,而且应该就其中的某一类、某一部精读 深钻,加以研究,有了发现之后才能执笔写作。 鲁迅说:“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 浏览’不行,那样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 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然后选择 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擅长的一门或几门。” 广博与精深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宜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仅广博而不精深,就必然杂 而 浅。无广博而求精深,也不可得。 第三,勤做笔记和卡片。前人说:“业精于勤 荒于嬉”。学习写作的人,在阅读时必须 勤做笔记、卡片。笔记和卡片是记忆的贮存器,是 写作资料和素材的好仓库,又是思考的激 发器和创作的发源地。因此,古今中外的文章大家 都很重视这一工作。为了积累写作资料和 素材,除随身带着笔记本记下“思想的火花”之外, 要专门置备读书笔记和资料卡片,做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勤记笔记,勤做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