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探究能力功在平时

      提高探究能力功在平时       作 者    :  蔡肇基     

      

        一、     高考阅读探究题探究什么 

      

        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  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  ;  《课程标准》  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三大方式之  一。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可见探究是多么重要。 

      

        实行新课程后的新高考,  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十分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既可以检阅  实行新课程的实绩,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也使语文高考自身出现了新局面。 

      

        由于过去高考从未提过  探究的要求,朦胧意识之中,有人认为“探究”是一个十分玄乎的事情。实际上,探究并非  不可捉摸,其要求十分明确。 

      

           2007  年实行新课程四省市的《考试大纲》指出的文学类文本  阅读的“探究”要求是: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  究”要求是: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把上述文学类文本和实  用类文本的各  3  条要求结合起来看,不难发现是一一对应的。  第  1  条,指的都是探究文本自身  ;    第   2   条 , 指 的 都 是 探 究 文 本 的 人 文 背 景    ;  第  3  条,指的则是对文本的  特有解读。文本本身、人文背景、特有解读,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好记好懂。把  两类文本的探究要求合起来表述,第  1  条是发掘作品自身深沉  而丰富的意蕴,第  2  条是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  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第  3  条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  有创意的解读,并发现矛盾,质疑解难。 

      

        从上面简单的分析概括  又不难发现,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  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的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  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二、     阅读探究题与其他阅读题异同 1.   不少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其实都有一  定的探究色彩。例如: 

      

           (1)   2003  年高考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  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  用和好处。”本题探究文中所写某部分内容的作用和意义,兼顾对文句深沉而丰富的意蕴和  作品形式两个方面的理解和赏析。其答案是:①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  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  ②        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  (   历史    )   和空间的阻隔  (   地理    )  而褪色  ;  ③     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   2006  年江苏卷考题:“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  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  ”本题探究文句的丰富意蕴。画  线的句子是:“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句中  的“它”指的是烟雨中的老牛木犁,所谓“一幅烟雨牛鹭图”。该题的答案是:①     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  ;  ②   为其终将消  失而惆怅。 

      

           (3)2006  年广东卷考题:“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  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为什么在作者  的笔下,《傅雷文集》好像是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  声不吭’  ?(2)   ‘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  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了它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内涵  ?  ”本题探究文句的丰富意蕴及一定程度上的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该题的答案要点是:  (1)   “我可以永存”答题时  应 突 出 文 字 能 够 准 确 地 记 忆 思 想 和 精 神 , 具 有 不 朽 的 生 命 力    ;  “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  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   表现了作者  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逐渐消失的忧虑和无奈。 

      

        可以这样说,凡是不以  发现、筛选、整合信息为主要考点的试题,都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离开探究,就不可能把  握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就不可能真正到位。我们在探究方面不妨更自觉,更清醒一点。   

      

           2.     探究题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又有一定的不同。 

      

        其一,一般现代文阅读  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  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你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  高度进行探究  ;  你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    ;   你 了解时 代和 社会, 才能联 系背景 进行探究      ;  你熟悉《水浒传》,才能着眼于整部作品对其中的某一个问  题进行探究  ;  你了解作家,才能联系作家的人生阅历、思想倾  向和创作风格进行探究。一个人探究能力的大小强弱,与他哲学、思想、艺术的各方面有无  厚实的根基有关。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  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 

      

        其二,从理论上来说,  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  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如果探究题而又规定死的答案,那就有违鼓励创新的精神。 

      

        三、     阅读探究题有一个发展过程探究是高考中的一种新试题,试卷上的探究题起点不高,得有一  个发展过程。据说,国家命题组对宁夏、海南卷的

一道探究题评价很高。该题就《林冲  见差拨》一文而命,是阅读该文的 4  道试题的最后一题:“对第三段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  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  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  ①   教头身份。②   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     谨慎小心。②   沉着镇静。③   隐忍顺从。④     顾及颜面。 

      

        从这一道探究题来看,  其实也还是一个人物身份和性格把握的问题。 

      

        宁夏、海南卷另一道关  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探究题是:“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  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  述。”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  ①   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   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  热情宽容。③   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从这一道探究题来看,    连文言文阅读的“全都表现人物某一特点的一项是”这种试题,都可以说是探究题了,只是  在文言文阅读那里,是列出四项让你选择,这里是要自我发现。 

      

         有 人 说 ,    2007  年四省的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中的探究题,还只是处于“初  级阶段”,与《考试大纲》的要求还有一个颇大的距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四、     提高探究能力,功在平时 

      

        怎样加强探究训练,逐  步适应已经开始出现并有可能不断提高要求,真正像考纲所说的那种探究测试呢    ?  如前所说,探究题探究的主要就是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  蕴,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读,并发现矛盾,质疑解难。这些都不是临阵磨枪就能收效,不可认为探究只  是一种技艺。探究之功,非一日之功  ;  培养探究能力,功在平  时。 

      

           1.     现在的课文,人文性一般说来都很强,注重课文阅读探究,会使语文学习显  出一点活力。高三语文学习,必须开发课文资源,在真正提高人文修养和语文素养方面下功  夫。探究的重点,根据前面所述,自然是文本本身、文本背景、特有解读等三个方面。   

      

        下面,试就苏教版高中  语文选修教材略举数例说明。 

      

        例  1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课文相关内容:熵是根  据热力学能量守衡和能量可以转化两个定律而提出的,它是不能再被转化的能量的总和的测  定单位,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探究题:本文作者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还曾说过:熵定律“实质是说,宇宙万  物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向混乱和荒废发展”。有人据此认为熵律适用于孤  立封闭系统的一切过程,小到一个生命体,大到整个宇宙。相对于进化论而言,这种观点可  称为退化史观。你对进化论与退化史观持什么看法 ?  试结合本文,说    说你的观点。  (  不少于  200  字    ) 

      

        本题要求探究发掘作品  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并形成关于世界观的认识。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也许一般人    (  包括笔者在内  )  都会断然否  认退化史观,但读了这篇文章,可能就会有一点新的看法。诚然,地球能量总值不变,能量  可以转化,但转化后的能量并不可能再做功,比如煤燃烧后二氧化碳散发到空中,就不可能  再为人类利用,因而,可利用的资源只会愈来愈少,如果达到“能量平均状态”就将“不再  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退化”不能不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该题的  具体答案可以因人而异,只要有道理就行。 

    

  

         例    2  路 

      

        课文相关内容:一种文  明类型与道路的形态密切相关,而道路的类型取决于代步的技术。决定一种文明生死存亡的,  是这种文明有无开辟新路的能力。外国人曾经恭维我们的长城,说长城是世界上最早的“信  息高速公路”——借助于一个个烽火台,边关将士能将敌军来犯的消息在一天之内传到几千  里外。其实,长城到底是墙而不是路,我们的民族在修墙上投入的精力远大于在修路上投入  的精力。文章末段说:  (  明清  )    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之所以要实行海禁,就是为了“固守住疆界,笼络住人口”。世界上最  大的洋在他们眼中,与西南面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一样,不过是老天赐予的免费的长城。他  们想不到或不愿想到,那是一条宽广无垠的路,直到坚船利炮逼近的时候,他们才猛然意识  到这大洋原来是路——当然只是洋人的而非自己的路。 

      

        探究题:从末段看,实  行海禁的明、清统治者是怎样看待大洋的  ?  由此,你对古代“长  江天堑”的说法有什么新的认识  ? 

      

        本题要求探究作品中蕴  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作者否认“长城是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墙,批判了中华文明  中缺乏进取精神的一面。实行海禁的明、清统治者认为大洋并不是通向世界各地的宽广无垠  的路,而是阻遏对方进入的天然的长城,都反映了一种封闭、保守的态度。由此,我们对古  代“长江天堑”的说法也就应该有所否定,应看到这种说法也是把长江视为防守的壁垒,而  不是视为进取的通道,同样是封闭和保守的反映。 

      

         例      3   英雄 的 舞蹈   (   小 说    )   路   翎 

      

        课文相关内容:小说主  人公张小赖是镇上的一个说书艺人,十几年来抽着鸦片,衰老、病弱,仅剩下一副干瘪而可  怕的躯体。后来,在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人尖利地唱着《毛毛雨》  和《何日君再来》,把听众都吸引了过去。愤怒的张小赖更加起劲地说起三国故事,仿佛自己  就是替天行道的吕布、关公,拾起地上的竹棍在台上拼命挥舞,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  地上死了。 

      

        探究题:你觉得这篇小  说有什么风格  ?  试以绘画为喻,说说这篇小说是像油画、国画  或漫画,从而阐明它的风格。本题要求发掘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  时代精神。这篇小说像是一幅漫画,具有夸张的讽刺的特点,如对张小赖外形的描写,说书  时声音、动作的描写等都是这样。特别是“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出人意  料地一下子就“死了”,这个结局无疑具有夸张色彩,仿佛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守旧的  主人公被女友一推就死的结局一样,漫画式地突出了守旧人物的虚空无力,不堪一击。

      

           2.     即使从初中所学课本中选择某些课文作探究,也很有意义,便于入手,若能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得,其中乐趣不可言喻。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一般人都把重点放在一个“讽”字上,指出“讽”不是讽刺,而是借助比喻、故事等  方式委婉地劝谏,于是着重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其实,邹忌的可贵特点并不仅仅是善谏的  问题,善谏只是一点技术,邹忌还有许多可贵品质。例如:①   力求自知。为  了自知,他广为调查研究,问妻、问妾、问客“孰视”徐公,还要再“窥镜自视”,终于有  了自知之明:远不及徐公美。②   善于反思。明明自己不及徐公美,为什么妻、  妾、客都不讲真话呢  ?  邹忌“暮寝而思之”,原来妻“私我”,  妾 “ 畏 我 ” , 客 “ 有 求 于 我 ” , 他 们 皆 有 私 心 , 怎 能 讲 真 话 呢    ?  ③   推己及人。邹忌由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  不由想到了齐王,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更该有多少人想从他那里得到好处,能不受蒙骗吗    ?  ④   敢于进谏。想到了齐王受蒙骗,邹忌可  没有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而是当即入朝进谏,确有勇气。这以后才是⑤   ——  善于“讽谏”的问题,邹忌现身说法,以己为喻,终使齐王顿悟自己受蔽之深,下令群臣和  全国,“面刺寡人之过”,即使在外议论,“闻寡人之耳”亦可受赏,“纳谏”的决心的确  很大,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如能探索到这一步,显然走进了人物的深处,走进了人文的深  处。 

      

          再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  材有一篇课文《送行》,写一般人在朋友远行的时候,既在头天晚上举行饯别宴会,又在第二  天早上到车站送行,而内心里却巴望火车快点开出,以结束尴尬的局面。但有些人通过“社  交处”受雇于被送者,在车站却尽显依依不舍的情感。文中所写的勒罗就是这样一个人。有  人认为勒罗有真情,甚至连教材编写者都有这样的看法。这样就可以展开探究:勒罗的车站  送别是真情吗  ?  从本质上看问题,而把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  其一,勒罗在车站送别,他“的确有感情”,眼中有的是泪水。但这里的“感情”不等于“真  情”,只是出于“演戏”的需要而培养起来,“没有感情演不成戏嘛”。“演戏”,这才是  问题的本质。其二,进一步看,勒罗“演戏”还只是一个现象,他与被送行者不是合作演出  的关系,也不是 一方欣赏 另一方演出 的关系,而 是雇佣与被 雇佣的关系    !  “许多美国人,在英国交不上‘朋友’,但完全可以雇人送  行。”借以避免孤独,博得车警尊重,在旅伴中显示身份地位。由此诞生了“英美社交处”,  明码标价,毫不含糊。在这样的赤裸裸的雇佣关系面前,勒罗出于谋生的目的而受雇“演戏”,  会有“真情”吗  ?  其三,再从整个英国的社会背景看,亲朋好  友之间,都以到车站送行为苦,寻求“摆脱”  ;  主客之间,“英  国人是那么不好客”,以致成千上万美国人带来的介绍信形如废纸。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  的确要呼唤真情,但绝不会以“雇佣”的“演戏”作为一条出路,“雇佣”的“演戏”只能  是一种夸张、幽默和讽刺,以奇特的想象深刻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助,给了无情  的现实一笔更深的讽刺  !  从过去所学的课文中选择某些文章让  学生作一点探究,深化过去所思所悟,确实是一个办法,可以使学生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