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法:四箭连发中十环
由话题作文回归到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命题作 文猜题押宝的弊端,又能避免话题作文泛泛而写的不足,它具有综合考察读写能力的优势, 因而再一次受到了命题者的重视。然而由于审题立意难度的增加,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那么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
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要准确的把握材料的中心,审题时必须辨明 以下四种关系。
一、要辨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供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在对材料的综合限制上。试看2006 年高考全国卷I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 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 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 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 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乌,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包含两个层面:乌鸦的行为和父子的不同评价。乌鸦的行为既有盲目性,又有合理性。 盲目性是乌鸦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不能认清自我;合理性是乌鸦不满足现状,积极学习 他人之长,并勇于实践尝试。父与子的评价也具有盲目性与合理性,这也启迪我们怎样认识 和评价自己,怎样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因此可立意为:
A.乌鸦的角度:①有梦的乌鸦,早晚会成为自己心中的那只乌鸦;②敢拼才会赢,人生 最珍贵的理想莫过于自己的执着;③只要心中充满信念,为了自己的目标,就算生命为之毁 灭.也无怨无悔;④乌鸦努力地练习,努力地改变自己,尽管它失败了,但这种精神是可贵 的;⑤只有不断地挑战既有的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才能。很多事情,不做是不 知道能否成功的,就像那条成功跳过龙门的鲤鱼,如果它不尝试,不努力,又怎么能够改 变自己的命运呢?
B.对弱势群体关注的角度:①给乌鸦练习本领的机会;②善待弱者;③向强者学习,应 该鼓励。
C.小男孩与牧羊人的角度:①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②多用欣赏、宽容的眼光看 人;③一次沉重的失败,足以葬送自己的一生。当我们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结 合自己的实际,这样才能成功。
练习: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日:“无怖, 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 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 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等立意了。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 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适。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 “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后者从逻辑上讲推不出这 一观点,是没有吃透材料。审题时应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 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如上则材料中的 “放下即实 地”就是关键。不明底细,不敢放手,尚情有可原。但是告之实情,仍固执己见,非要等到 自己吃不消了,再松手,往往就晚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当断不断,反被 其乱。
二、要辨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供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分 析“料”的深层意蕴。
例如:2006 年高考全国卷II 作文题。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99 年60%,01 年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 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 人越来越多。99 年是3.7%,03 年1 8.3%:
要求:全面了解材料,选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 字。
材料通过列举大量的数字说明,现在的人读书的越来越少,还举出了三个原因;而后又用 数字说明网络读书人数百分比的增加。基于此,考生应该很容易确定此材料的中心话题,是 关于我国国民阅读的话题,一个是图书阅读率低,一个是网上阅读率攀升。对这种现象应辩 证的思考,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中,读书是否必须要到书店去买书读?网上阅读 的利弊是什么?衡量读书的标准是什么?造成读者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其实,考生任选一 个角度,都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偏向阅读纸质媒体的人越来越少,而网络阅读的人越来 越多,为什么呢?这里面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不喜欢读纸质的书吗?看来是,但为什 么呢?纸质的书与网络书有何不同?人们为什么喜欢网络书?顺此思路,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的 问题。如,什么是书?时代发展到今天,书的概念是否应该有所变化?将书的外延放宽泛点是 否有利于读书?不要将书局限为纸质的印刷品,科技进步后,书的外延更加宽泛,电子书也应 该算是书,网络阅读也应该是一种阅读方式。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想明白了,作文的主题也就 有了。
练习: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英雄人物在成为英雄之后,其事迹一经新闻媒 体报道,便会产生轰动效应,人们甚至寄钱寄物表达对英雄的尊敬仰慕之情;但英雄人物未 为英雄时却也有这样的现象,听任英雄流血街头,甚至连被害者的亲属也不加援助,这是多 么大的反差!
这则材料大部分考生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悄走开”的观点,这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 未能深究本质。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另一方面 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己的不统一;理想与行 动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说与做的不统一,都明显体现出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 只要我们善于思辨,抓住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深挖本质,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 “道义对人类精神有巨大的影响”、“无为即有错”等哲理性论题,文章便写出了一定的深 度。
三、要辨明发散和集中的关系
供料作文临场构思必须做到发散与集中的统一。“发散”,即从材料出发,联想开去,或 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因探果,或由果溯因,不断推演,不断探究;“集中”,即将 发散思维所得,筛选定向,聚焦一点,贯一拯乱,提纲挈领。用六个字概括这种关系,即“撒 得开,收得拢”。
例如:2006 年高考山东省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 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 字。
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看星星由远及近反映的是认识论中表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由此,我们可以从这样四个角 度来思考:一是从“近观”的角度来认识,可以写近观发现本质,要脚踏实地,深入地看问 题:二是从“远看”的角度来审视,可以写距离产生美,人应该怀有梦想;三是将“近观” 和“远看”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写理想与观察,梦想与现实,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自己的 幻想之中,但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四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 应辩证地对待“仰望”和“近观”。然后我们再想“星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因为人们 常常把自己喜欢的或向往的东西比喻成“星星”,它美妙至极,无与伦比。正是这种强烈的 喜爱之情使人们放弃了冷静的思考,使自己的眼睛被假象和情感所蒙蔽,从而犯了一些不应 该犯的错误,比如网络恋爱使许多青少年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盲目地出国留学,使不少青少 年浪费了宝贵的时光;盲目的追星,使一些未成年人迷失自我;欲望的膨胀使一些官员锒铛 入狱„„原来,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只是一片空白,由此警示人们:要擦亮眼睛,千万别被情 绪和物象所迷惑。
练习:陈毅元帅酷爱读书。有一天他吃糍粑,注意力却在书上。糍粑本来应蘸糖吃,他竞 蘸上墨汁往嘴里送。大伙瞧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平静而诙谐地说:我正觉得肚子 里墨水太少哩!
对此,我们不妨先回忆陈毅同志的为人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建树,接着分析材料要点, 积极探讨读书和做人的关系,打开思路,在整理出材料各层面上多元意义的前提下,排除其 表层的意义:A.陈毅勤奋好学,B.陈毅虚怀若谷,C.陈毅诙谐幽默,D.陈毅读书专心致 志等等。而取其深层意义:A.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B.做人就要读书,不读书,不知理, 是盲目的做人;C.读书的态度如何,可衡量出一个人做人的准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体现出“撒得开,收得拢”的特点,正确处理了发散与集中的 关系。这是解题和立意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 重要阶段,也是满足一题多作、旧题新作、难题巧作的写作要求的必要条件。
四、要辨明点与面的关系
材料作文往往是用材料中的观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立意时,应由点及面, 联系社会现实,体现典型性,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例如:2005 年高考湖北省作文题。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 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 章。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 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从材料本身来看,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谈的是内与外的 辩证关系。材料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我们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原貌;同时 只有跳过事物的具体细节,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不会被局部所迷惑。材料表面上谈的 是写文章,但作文时,考生必须由点及面,展开相似联想和类比联想,如将内、外关系与现 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联系起来,如个人和集体、现实和理想、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等。
练习:爱因斯坦成名前,在纽约街头,有人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旧?”他说:“反 正这里没有人认识我。”爱因斯坦成名后,别人又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旧?”他答道: “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这则材料的主题通常只被认为是“赞扬爱因斯坦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精神”,若依此解 题立意,文章大概就很难出新。所以我们要另找出路,由材料要素中主人公成名前后衣着始 终如一这个“点”,想到主人公向来衣着朴素与其科学成就的联系,以及所体现出的可贵精 神或品质这个“面”,深刻领悟到爱因斯坦不在乎衣着,不介意外观形象修饰,才有足够精 力投入科学研究工作,创造出丰硕成果;他拥有自己的个性追求;他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他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孜孜以求事业成功,体现了他为人类谋取利益的忘我精神;他不慕富贵 荣华,而把荣誉视为更大的鞭策„„进而联系社会生活,想想自身,哪一点对我们的成长, 对我们的社会意义最大。这样,真情实感就容易被投注到文章中去,立意的新颖性和深刻性 就容易被反映,从而充满时代气息,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