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 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 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 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 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 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 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 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 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 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 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 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 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
太初元年(前 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 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 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
天汉二年 (前 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 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 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忍辱负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 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 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记》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 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 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 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 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2004 年黑龙江 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节选)话题2:转折
材料加工: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 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那"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带来的惊喜与顿 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有 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中华 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 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有些惊讶,那种肉 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 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 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 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李太白都得摇头叹气道:"噫吁唏!难于上 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头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司马当 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想拂了圣听,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 及此,未尝不发汗沾衣也。"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终于,他选择 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 " 临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活生生地让割睾丸的利刃变成接生《史记》的手术刀, 其化害为利之术,良足谓今古奇观。(2002 年高考河北优秀作文《发自心灵的选择》节选)
话题4: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 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内心澄澈如水,如入 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 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了伟人。我们不禁要反思他们对于人 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摈 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白己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 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恃论中走向 辉煌。(2004 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节选)
话题5:变通
材料加工:
司马迁着意讲“变”,可以说,他的《史记》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都 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他认为“物”是变的,说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秦 楚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马迁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的思 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表 述。“略协”、“厥协”、“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历史 之变的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走向 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证明 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化传统为现代的。由此我们看到, “通古今之变”,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论司马迁的“通变思想”》 节选)
话题6:挑战
材料加工:
司马迁注意到物产分布在不同地区,那么依靠商人互通有无,增进物资交流,丰富人们的 生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便非常重要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 之。”总结致富之术,还首创经济史传。更可贵的是,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他非但 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俗谚说:“天下 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的“素封论”是他为商人辩护、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他引用《管子》“仓禀 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得出结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正统文人要求百 姓尊义耻利,认为趋利则失义。但司马迁却把利、义统一起来,为商人的趋利正了名。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发出了离经叛道的异响,其 光辉却仍然昭然于世。可贵可叹!(《司马迁经济思想初探》节选)话题7:买镜
材料加工:
(一)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生沧桑,照出了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上人们一直称颂这样的镜,清彻明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可是还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此,人如此,镜亦如此。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定要一面特制的镜: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 模糊朦胧。
用一面特制的镜,照人、照世、照史,既不会让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会让失误遁形于昏 暗,用特制的镜照世界,终会照来一个明媚的未来,(2004 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买镜,我 要特制的》节选)
(二)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 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耻辱的刑 罚。司马迁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毁了这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最终, 一片惨像。(2004 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本期话题》节选)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 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 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 魁。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 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 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 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 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 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 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 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 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 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 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 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 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