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记叙文写作专家指导:意在笔先 为文之要

  记叙文写作:意在笔先  为文之要    从普通高中教学的实  际看,高一年级的作文训练多偏重于记叙文。大多数高中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北  京大学的刘锡庆先生甚至“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  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从高考  阅卷反馈的情况看,记叙文获得高分的比例远高于议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何永康教  授多次挑明了说过:100 个考生写议论文,有1 篇“优秀”就不错;而100 个考生写记叙文,  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     因此,本文主要谈谈记叙文的写作问题。      记叙文的写作同样是千头万绪的: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细节„„本文主要谈谈立意问  题。     一、立意在记叙文中所占的位置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曰:  “语之所贵者,意也。”     王夫之更是把文章的“意”比作三军之统帅。       文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说:“古人意在笔先,故举止闲暇;后人  意在笔后,故手忙脚乱。”就是说想好了再写就会从容不迫,写起来再想就会顾此失彼。       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有言:“作文之术,诚非一二言能尽,  然挈其纲维,不外命意与修辞二者而已。意立,而辞从之以生;辞具,而意缘之以显。二者  相依,不可或离。”说的就是只有中心思想确定了,才能有可吐之言;有可吐之言,才能谈  到语言的修饰。而参照唐代文人李翱的“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  盛,辞盛则文工”的卓见可知,虽然“命意与修辞”“二者相依,不可或离”,但是还是要  先考虑立意。     可见,立意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成败!     我们  知道,作文本质上是一种交流,而交流的好坏成败,取决于技巧,更取决于态度和内容。如  果你的作文态度不诚,内容不善,外形不美,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而立意是内容的关键。       立意的新颖与否,深刻与否,高远与否和智慧直接关联。善于感悟,感悟生  活,感悟生命,感悟大自然,是一种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难得!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  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这为你所捕捉住的“风景”“灵魂”就能够作为你文章的立意。       二、记叙文的立意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信马由缰,缺乏立意  意识。古人云:“文以载道。”如果把“道”从儒家思想的层面泛化为文章的主题,可以知  道,大凡做文章,都是要有所寄寓,有所承载的。所谓作文,就是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思想、  感受、体悟的。因此,信马由缰,不知所云是为文之大忌。     八面出击,立意  杂多混乱。这是立意问题上的另一个极端表现。在一篇文章中企图表达杂多的思考,因而显  得混乱。既然作者抓不住中心,读者自然也弄不清该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八面出击的结果,  其实是“一面”也不能“击破”。     聊胜于无,低幼倾向严重。在高考阅卷点  反馈的信息中,作文的“低幼化”是个高频出现的主题词。身为高中生,全然没有“指点江  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神采,也鲜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文章  中表达的多是微小情感、琐屑体悟,少见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主题也算是有,只是聊胜于  无罢了。     是非不清,表达不良情感。也许和识见所达到的层次有关,也许受  “另类作文”思想的影响,对所叙写的事情所流露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不很恰当甚至很  不恰当,是非界限不清,甚至还表达了不良情感。诸如不管什么情形,对欺负自己的人要采  取“直道”而非“恕道”;因为林则徐等名人也受贿,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都  不要“廉”,等等。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熙载也说过:“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  以中要。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就是说,确定主题,如果没有高远出众精深周密  的见识,就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而要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就一定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有高超卓绝的见识。有了高超卓绝的见识,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识”  从哪里来?博览群书是一个重要途径。     训练提炼剪裁的技巧。“桐城派”大    家姚鼐在《惜抱尺牍》中写道:“古人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这“一定”与“无定”  实际上还是说写文章是有“法”的。因此,训练提炼剪裁的技巧对解决立意问题还是很有必  要的。《春秋左绣》宣公十二年评语中论及文章的“十要”:步步联络,各成片断,两两相对,  宾主互用,整散相配,错综变化,提清线索,布置安详,收束严重,立言得体。于忠善先生  以为,“十要”之中,线索非常重要。因为没有线索就谈不上联络,片断、宾主、变化、整  散等都要支离,当然更谈不到布置安详了。而线索或是一人,或是一事,或是一理,或是一  物。总之是个“一”字,要“一”以贯之。而你为什么写这个人,叙这件事,明这个理,状  这个物,潜藏在“为什么”后面的就是你这篇文章的主题。     运用发散思维的  方法。依笔者的体会,一旦运用了发散思维,许多问题都能化难为易。譬如我们就“沟通”  构思一篇记叙文,可以写“沟通的外延”问题。诸如语言的沟通,行为的沟通;心理的沟通,  生理的沟通;信息的沟通;思想的沟通„„可以写“沟通的前提”问题。诸如人格平等,胸  怀博大,智慧超群„„可以写“沟通的方式”问题。诸如书面交流,电话联系,面对面交谈,  通过中介人„„可以写“沟通的环境”问题。诸如国家领导人之于联合国之类的“峰会”场  合,师生之于教师办公室或教室,生意人之于茶楼酒馆,情人之于咖啡馆„„可以写“沟通  的对象”问题。诸如人与大自然的沟通(与青山对话,和流水交流„„);人与动物的沟通(我  对小鸟说,与猫面对面,和孔雀零距离„„);动物与动物的沟通(龟兔赛跑新编,猫与狗的  亲密接触,老虎和狮子的强强联手„„);动物与植物的沟通(小鸟与森林的情谊,蚕对桑叶  说„„);大自然与大自然的沟通(绿水与青山之间,阳光和绿叶之间„„);甚至还可以写  自己与自己的沟通(不是有人说“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吗!通过自己与自己的沟通,可  以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可以写“沟通的结果”问题。你  可以为沟通大唱赞歌;殊不知,沟通也有负面的效果,譬如坏人在做坏事前也是要进行“沟  通”的,这样的“沟通”是勾结,是密谋,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总之,成功  地解决了立意问题,就是抓住了记叙文写作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