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高考二轮 复习难点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13 新课标全国Ⅱ,1~3,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 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云:“ ,凤属,神鸟也。„„江中有 ,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 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 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 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 “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 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 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 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 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 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 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 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 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 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 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 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 “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 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nb sp;
& nbsp;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 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20 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 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 是跟凫一般大 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 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 美丽的神鸟。
解析: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 项中 “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错,原文是说“似凫而大”。偷换概念。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 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 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 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 至超过了商人。
解析:A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第二段说的是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 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 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 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 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 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解析: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周文王、周武 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错,原文 对应信息在第四段是“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二、(2013 湖南,12~14,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 题。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 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最有说服 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 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一位17 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 道:“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 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 则在一旁看着。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 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 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 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 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 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贸易,因为它会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然而, 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贸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 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 发展。它是墨西哥人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 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 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1786 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 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 阿帕奇人。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 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 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 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 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税的烈酒;另外,为了逃避消 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 的一种继承吗?
1.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 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 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答本 题,可以根据题干的分析,对文章进行层次分析,从而明确空处填写内容所依据的区域。根据第 三段“我们且不说„„,单说„„”可知,前后各属不同层次,第一处空缺答题依据为第二段, 可直接用第二段首句中“喜欢烈酒”四字作答,第二处空缺答题依据为第三、四段,可根据文 意概括出“以酒治人”四字作答。
参考答案:喜欢烈酒 以酒治人
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 分)(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解析: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 的标题,一要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核心内容;二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中间两 段,内容涉及“烈酒”与“殖民统治”,因此标题要涉及这两个关键词。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 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 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 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 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解析:D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原文说“印 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选项少了“印第安 人认为”,改变了语意。B 项,原文说“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 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 在一旁看着”。可见,该选项前半句的说法属曲解文意,选项后半句的说法则是无中生有。C 项,原文“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中的“此”指前面的“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 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可见法国传教士的批评源于“毛皮商人”,与“军队”无关。
三、(2013 山东,6~8,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 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 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 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 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 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 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 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 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 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 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 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 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 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 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 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 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 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 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 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 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 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 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 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 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 寂。
解析: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 项,无 中生有,“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错,原文为“世界永远充满 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B 项,“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错,原文为“中国 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曲解文意;C 项,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 目”。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 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 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 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 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解析: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D 项,“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错,从原文意思看,是将“彻骨的冷寒、 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 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 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 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 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解析:A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分析错误,应是说明“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 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C 项,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也是听觉 艺术”错,文中无据;D 项,“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说法绝对,原文是“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 是空之寒”。
四、(2013 江西,7~9,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 题。
病 毒
病毒不同于其它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 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 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 来了。
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 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 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 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 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 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
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 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 入细胞。
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 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 ——DNA 和RNA。DNA 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 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 生物体的信息。DNA 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 同的DNA 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RNA 是干什么的呢?RNA 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 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 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 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 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 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 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 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 的基因物质。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 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 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 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病毒有修复4 000 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 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 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1.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 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 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 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 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解析: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 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几大对应关系上: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 原因与结果(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已然与未然(“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 反之)、或然与必然(“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或反之)、言此与言彼(答非所问、张冠李 戴或偷换概念)、肯定与否定(颠倒是非)等。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 键。A 项,原文第一段中说:“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 选项中,抛却“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失之偏颇。B 项,原文第二段中说:“所有的病毒都由两 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即并 非所有情况下“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而且使病毒依附上细 胞膜的也可能是类脂包膜。C 项,原文第二段中说:“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 定的细胞起作用。”是“通常的病毒”,言外之意,还有一些“特殊的病毒”,选项中说“病毒 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便是以偏概全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 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B.DNA 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 产生不同的 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 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 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 中,RNA 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 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解析: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基本 是:①整体阅读,整体感知原文;②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③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 点进行概括与分析;④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到本题的答案。 原文第三段说:“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 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由此 可见,方法有很多种,并非仅选项中所言。
3. 从全文看,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 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 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 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解析: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原文第九段中说:“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 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 质。”即作者认为前者不如后者有说服力,但不代表前者错误,后者是真理。选项中的理解显 然是错误的。B 项,原文第十段中说“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 能力,能自我复制,”说明“逃出来的基因”提高独立能力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形成的,而非 选项中“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C 项,原文第二段中说“狂犬病和感 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虽然是“范围极广”,但也绝非“它们对所 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高分突破方案】
一、考点提示
对于论书类文本的考查,考纲明确规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的含义” “重要句子” “筛选信息”。
所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 指的是:理解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的 特定的表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可能不理解某一部分内容,甚至难以理解全篇文章。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 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 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是作者的观点。如果是辨 析驳斥类的文章,还有对方的或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二、考查形式
课表卷以主观题为主,有的省市的考卷也设置主观题。
这类试题的选项多数是对较大文字区间内容的转述,或对相 同、不同信息的归纳、对比。
三、高分策略
(一)要树立5 个意识
1.要树立题型意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必考试题, 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题型等考查方式。树立题型意识可以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 和准确率,可以少走弯路。
2.要树立语境意识。试题中虽然大都是选择题,但是,对于 每个选项正误的辨析,仍然需要语境意识,把选项还原到文本中,联系语境,确定其正误。 切不可离开语境凭想当然。
3.要树立概念意识。基于文本特点,对于概念的考查便成了 重中之重。对此,在正是做题前的整体把握的过程中就要有所关注,未雨绸缪。
4.要树立逻辑意识。论述类文章的特点就是逻辑性强,这就 决定了试题的要对此进行重点考查。因此,在选项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大约”“将要”“可 能”“已经”等限定性副词以及关联词语的使用。
5.要树立联系意识。整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试题所设 计的诸多选项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有机整体分析或判断。因此,这就必然会使它们之间产 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一联系,采用求异法选出答案。
(二)关注设题8 大陷阱
陷阱
选项表述特征
内容曲解
张冠李戴
某某的观点是
转化失误
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已然变未然,未然变已然,或然变必然,必 然变或然。
曲解原意
故意曲解原文意思
程度差异
以偏概全
全部、都;必然、一定;严重非常
推测有误
已经、将要、完成、成功、全部、都、一定
无中生有
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中有,却在不同位置
逻辑错误
混淆因果
因果的位置和原句是否一致 ;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之 所以,就,只要„„就„„
偷换概念
增加减少一两个词,甚至是 “的” “了”等改变意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 语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高分实战演练】
说明:本试题满分120 分,每小题10 分;测试用时为6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数学与文学
潘国本
数学,理性、阳刚;文学,感性、阴柔。数学,刚 正、肃静;文学,随和、豁达。数学,深沉、内向,攻下费马大定理了,也没有几个人晓得 这事;文学,热忱、张扬,孩子一句“鹅、鹅、鹅”,也会一千几百年红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