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高考安徽卷作文题:根据哲理诗作文 “交流 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 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 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让人佩服 的。中国古代也留下了神农氏尝白草的佳话。天生万物,然后生人,宇宙满足了人最基本的 生存条件,阳光、空气、水、土地缺一不可,有人活得精彩,有人活得平常,有人活得堕落。 有的人死了比泰山更重,有的人死了比鹅毛还轻。当我们呱呱落地伢伢学语的那一刻,父母 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父母的父母教育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就这样一代一代。 他们说: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他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的父母这样 说,父母的父母的父母也这样说。 先说一段很久前我读到的一则小故事,说的 是很多年前日本的某个小村庄,这个村庄除了有很多的树以外,一无资源,二无地域优势。 可是当地人很想发展地方经济,于是请了一个高级的策划师。高人指点说:你们全部到树上 生活。村民们很不解,但是他们照办了。后来,此事经过报道,因好奇而前往观光的人络绎 不绝,小村迅速窜红。当然,我们并不鼓励这种违背人自然生存规律的行为,但是,也能给 我们以启示:循规导举并不是一贴就灵的万金油;很多时候需要有“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的勇气。 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固守只会萎缩。邓小平先生说过:不管是黑猫 还是白猫,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种菱种稻种荷花,不管种到什么位 置,只要有好收成,就很适宜。请放下那些条条框框,请允许“出格”。‘世有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见,以千里马之能也需要非常照顾特别对待。这 段话再次表明:因人而异、“因马而异”、凡事不可一概而论的道理。 物质世 界的运动规律告诉人们: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东西是一尘不变的, 所以要善于运用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墨守陈规。传统看法认为,高高的城门,厚厚的院墙 足可以抵押一切强盗流寇飞贼,可是自秦以来的万里长城从来经不起帝国外族铁蹄的轻轻一 踏。套用很当下很政治很社会的一个句话:“两条腿走路”,喻指路走得很稳。殊不知对于 特殊人群,对于老年人,往往需要三条腿走路才安全。规则是人制定的,规律是人发现的, 但是人不能变成规则或者规律的奴隶,否则,人类也是作萤自缚,木匠做枷,自做自受。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不要教育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那也 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