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2014年高考作文:回归理性,看重思辨

    和往年一样,高考作文题格外引人瞩目,这再次说明语文的社会性。人人都  可以评说,这就是语文。我从网上看了今年全国卷和一些省市卷的作文题,也设想自己若是  考生会怎样应对,而从语文水平测试的角度看,哪些题出得好,又有哪些题存在什么问题。  

       先说今年高考作文的一个变化,就是很多试卷在大作文之外,还有一个小作文(或微  作文)。字数不多,一二百字,题目比较具体,很多就要求写一篇应用性文字。这措施本来主  要是为了增加作文的总分。可是小作文和大作文怎么“分工”?现在好像还不太明确。其实  可以在功能上加以区分,如果说大作文主要是综合能力的考察,小作文则可以侧重考某一方  面,比如阅读量,抒情描写,语言感悟能力或审美感悟能力,等等。

       总的来说,今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质量都有所提高。突出的一点,是回归理  性,看重思辨。大概有90%的作文命题都侧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例如新课标卷要求围绕“山  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  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就此论述;北京卷  题目是“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  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网上有过热议,  要求考生就此议论为文。类似这样一些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  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思维力。题目比较活,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自然就会发挥得好,  而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就未必“管用”。

       这个靠拢理性的趋势,可能会撬动语文教学的改进。如今批评有些人语文能力低下,  很大程度上就是思维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虚无,不着调,往往都是因为思维的混乱。语  文教学只有充分意识这一点,把语言表达的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是正路。我曾经撰  文批评现今作文教学几乎“全线崩溃”,就是训练应试技巧,完全把作文学习当作敲门砖,  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得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对读书、学语文的“胃口”  又被败坏了。这就是现实。今年3 月18 日我曾在《光明日报》发文《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  析及建议》,其中就谈到高考作文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  腔。现在看,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一走向。这是可喜的进步。

       第二点,多数省市试卷的作文题目,都比较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考生有话说,考  出各自的水平。如江西卷题目是“课内外学习探究”。这个题出得好,就好在紧密联系了当  前课改的实际。课改提倡“探究式学习”,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可是事实上做得不见得好,  很多就是“流于形式”。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只要结合各自的经历来谈,又上升到理性  的认识,就各有所得。这样的题目也能考出水平。

       当然,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不排除发挥想象,而且最好能激发想象,只要这种“想象”  是多数学生有兴趣,又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的。如广东卷的题目是“胶片与数码时代”。  提示说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  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  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  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考生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  度来写作。这道题说的是照片,其实在引发关于科技与人生社会的许多思考。题目的现代感  很强,又贴近学生生活,还能激发想象,考生有很多发挥的空间。

       但今年也还有一些试卷的作文题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如湖南卷,提示说,有一个  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  乡村。要求以此写一篇作文。其实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碰到这样的题,就只好  是猜想和胡编了。浙江卷的题目是“门与路”。其提供的材料是,“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    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  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  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材料来写。这个作文题也想往理  性上靠,可是给的材料有点“绕”,也有点“做作”。再说,考生还没有进大学,他们没有  这方面的体验,怎么让他们去谈论大学的“门”和“路”以及“脚印”的深浅?很容易引向  空论,最后只好用预先准备好的格言警句去拼凑。作文题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费猜,  还容易引导空论。

       今年的作文题还存在一个“老问题”,就是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  题目是“开窗看问题”。提示说:“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  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要求自拟题目  写作。这个命题貌似哲理,其规定性并不明确,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此外,标  题是“开窗看问题”,材料提示所看到的又不都是“问题”,前后矛盾。

       又如福建卷则是提到“空谷”,说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这个  题目含义不清,费解,甚至有点怪。“空谷”怎么会联想到悬崖和栈道?题目出得太诗意化  了,缺少必要的规定性,会让人一上来就迷糊慌神。

       也有的注意到规定性,却又限定太死,阻碍了考生发挥。比如安徽卷的题目是“剧本  修改谁说了算!”说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  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  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  原意。要求就此展开写作。类似这样的题,对考生来说未免“太专业”了,并不利于展开思  路。

       因为是选拔考试,作文题设计需要一定难度,才能拉开分距,所以规定性是必要的。  但是规定性一定要适中,过严或者缺少规定性,都会影响到考试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