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考问题作 文何以 得满分之 九大启示 ( 中 )
四.文化的具象情结,永远是不断撩拨起人心激动的 重要元素。阅卷者因这种具象情结的亲近乃至青睐,沉浸在难以名状的回忆与回味中,阅卷 场上偷得一闲,终得在浓浓的文化氛围渲染中消解了诸如拔高思想、矫饰情感、文辞一般等 一系列的问题。
作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 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 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 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 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 „„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 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 “ 北京的符号 ” 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2006 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
[ 满 分 作 文 ]
北 京 的 符 号
——“ 冰 糖 葫 芦 ”
小时候,在家玩耍 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 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 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所以, 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 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 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 着嗓子吆喝的 5 岁小破孩儿。
老北京很喜欢我, 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 “ 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 ” 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 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卖糖葫芦的说: “ 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 ” 老北京笑笑不语。
15 年后,我长成 20 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 的前途奔波,现在的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 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 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虽然 15 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 15 年 前那个小破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 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了我一串糖葫芦。 “ 提前付你 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我吆喝。 ” 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 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 20 岁 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 “ 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 ‘ 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 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 ’” 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 —— 糖 —— 葫 芦 „„
葫 芦 —— 冰 —— 糖 „„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 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 —— 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 —— 小破孩儿 —— 妈妈 „„ 一股热浪敲击我 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
冰 —— 糖 —— 葫芦 „„ 葫芦 —— 冰 —— 糖 „„
吆喝,老北京的符 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飘向 2008 ,到那时候,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 ——
冰 —— 糖 —— 葫 芦 „„
葫 芦 —— 冰 —— 糖 „„
[ 正 反 争 议 ]
正 方 : 想 象 力 很 丰 富 引 起 读 者 共 鸣 ( 郑 渊 洁 )
文章很朴实 考生很有想象力。
总体来看,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挺好,考生没有卖 弄什么文字,而是很平静地在讲故事,将小时候的记忆和故事娓娓道来。
这篇作文的核心我觉得还是老北京的吆喝声,考生 虽然在写卖冰糖葫芦,但还是对其吆喝声有浓浓的感情。老北京的小贩在卖东西时,都喜欢 吆喝,那种京韵京腔是很多北京人都熟悉的,但是这种声音现在很难再听到了,这就代表了 北京的符号,是一种生活的象征。
另外,我看了作文后,觉得考生将冰糖葫芦作为北 京的符号,很有想象力,将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东西写出来,让人看了后很有共鸣,很贴近 生活,估计这也引起了考官的共鸣。
在整篇文章中,考生没有点明自己的观点,更多的 是对话和一些儿时的记忆,但从整篇作文的基调 ——“ 怀念 ” 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考生希望北京逐渐逝去的符号能够保留下来,在 2008 年展现给全世界的人。
而且最有戏剧性的是,作文里写到考生在 15 年后的一个庙会上又见到卖糖葫芦的那个人,我觉得可能有点虚构的成分 在里面,让人读起来有点小说的感觉,很不错。
反方 :作文 不要创作 煽情落入俗套(葛红兵)
我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大多数人一看到《北京的 符号》,肯定会写北京的建筑或街道,或者一些事件性的东西,如奥运会、亚运会。但这个孩 子 选 择 写 糖 葫 芦 的 吆 喝 声 , 眼 光 十 分 独 到 , 选 材 很 好 。
这个作文立意也很好,写一种逝去的东西,但这个 作文没有摆脱当下中学生写作的框架,还带着很多孩子气。考生将小巷子里的吆喝声作为北 京的符号,最后落点在自己是否有勇气来吆喝上。
但在考生脑子里,为什么将巷子里的吆喝声作为北 京飘向 2008 的符号,没有做详细的解读,显得很没有说服力,与作文命题有 点脱节。
这个考生的作文也有硬伤,作文中提到卖糖葫芦的 " 老北京 " 还能记得 15 年前对一个孩子说过的 话,有点假,我认为现在孩子写作文还是要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要贴近生活,尽量不要去虚 构什么,作文不需要像小说那样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