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2012高考记叙文技法精讲与精练

  2012 高考记叙文技法精讲  与精练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  等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近几年高考中,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选择写记叙文。优秀记叙文  在高考阅卷现场尤其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综观这些高考优秀记叙文,呈现如下特点:1.语  言生动形象。2.人物丰满鲜活。3.叙事波澜起伏。4.情感真挚动人。与此相反,考生在写记  叙文时也有很多失误,主要表现为:1.写人缺乏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以致人物  显得干瘪;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3.表达方式太单调,如同白开水,  索然无味。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呢?

       一、“多角度描摹”法

       所谓多角度描摹法,即对记叙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描  写手法进行多方面观照、多角度描摹,从而使景物人物形象化、立体化。例如:

       例 1 黑将军站在厨台上,威风地看着我,腿上绳  子早已挣开。它发出得意的鸣叫,高亢、响亮、清脆,倒有一种虎啸山林之势。„„我逼近  它。它挑衅地看我一眼,向着窗户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nb  sp;                       &  nbsp;      &nbs  p;                 (2011 年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既有神态描写:“威风地看着”“挑衅地  看”;又有声音描写:“发出得意的鸣叫,高亢、响亮、清脆”;还有动作描写:“纵身一  跃,跳了下去”。尽管短短几十字,但通过多角度描摹法,一只勇敢无畏、不屈服于命运的  公鸡形象跃然纸上,其拒绝平庸的精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例 2 我转身离去,而父亲仍旧默默地站在门口,  踮着脚尖张望着儿子那越走越远的身影,“别忘了,多给家里打电话,记住,注意身  体„„”

                   &nb  sp;                       &  nbsp;      &nbs  p;                 (2011 山东考生《这世界需要你》)

       点评:父亲的神情是“默默”的,“踮着脚尖”的  动作则透露出对孩子的不舍,而语言描写对孩子的关心则表露无遗。三个角度的描写层层递    进,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情感变化。描写真实、自然,感人。

       例 3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  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  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nb  sp;                       &  nbsp;      &nbs  p;                 (2011 广东考生《回到原点》)

       点评:一幅温馨祥和宁谧的画面,来自于生动细腻  的精心描写。猫是这幅画的中心,它“慵懒地躺在石阶上”“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  “喵”的一声”“沉沉睡去”。有神态,有动作,有声音。有动有静,形神兼备。

       例4 先生没别的嗜好,只好几口小酒。每餐一杯,  绝无例外。记得在餐桌上吃饭时,先生看着酒杯里仅余的一小口,若有所思地说:“哎呀,  就剩一小口了。喝还是不喝,这是个问题。”随即先生又摆摆手:“罢了罢了,喝!”我转  而想说将来我孝敬您,又见先生喃喃自语道:“想下顿喝这顿的,日子才有盼头嘛!”我大  笑不止。

                   &nb  sp;                       &  nbsp;      &nbs  p;                (2011 年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寥寥数语就展现了一个幽默、不平庸的光彩  夺目的形象,语言精炼,可见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底。我的“大笑不止”则是间接描写,进一  步烘托了形象。

       例 5 时光渐渐赋予我怀念和遗忘的力量,过去我  觉得我不能理解他,现在觉得爸爸就像一枚翠绿色的叶子,背面蒙蒙一片,将它翻转过来,  叶脉清晰呈现在眼前。现在与过去叠加,记起的是若干年前的那个清晨,他告诉我向日葵没  有眼泪。而我,还是泪流满面站定,等待他潮湿而温暖的拥抱。

                   &nb  sp;                       &  nbsp;      &nbs  p;                (2011 湖南考生《向日葵没有眼泪》)

       点评:“现在觉得爸爸就像一枚翠绿色的叶子,背  面蒙蒙一片,将它翻转过来,叶脉清晰呈现在眼前”,优美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的  心理感受,“泪流满面”则是直写我的感情。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一内一外,真实的写出  了“我”对爸爸的内疚之情,也写出了对爸爸的爱,读来,真挚感人。

       【跟踪训练 01】请在古代诗人中任选一人,发挥  想象,进行描写,以“坚守”为话题,写一片段。要求:运用多角度描摹法。

       二、“波澜起伏”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忌平铺直叙。所谓波  澜起伏法就是在记叙时可采用插叙、倒叙等叙述方式,或采用设悬念、埋伏笔、抑扬顿挫等  写作手法,使叙事过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例如;

       例1 窗透初晓,日照西桥.追寻着一丝光亮,他疲  困地睁开了双眼。“孩子他爸!你可醒了!”病床边的妻子激动的说。环顾四周都站满了人,  但却仿佛没有他所要寻觅的东西,他着急的追问:“孩子,孩„„”

                   &nb  sp;                       &  nbsp;      &nbs  p;                  (2011 上海考生《心雨》)

       点评:开篇即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  读兴趣。很好地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  生动性。

       例 2 它是一只不普通的鸡。„„它开始挣扎,尽  管双腿被绑。„它挑衅地看我一眼,向着窗户纵身一跃,跳了下去。„„它好似雄鹰,华丽  地飞翔、降落,悠闲地离开。

                   &nb  sp;                       &  nbsp;      &nbs  p;                   (2011 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这个事件的叙述可谓波澜起伏,原因就在于  这只鸡逃生的过程一波三折。而作者也很好地对此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另外,这只鸡最  终逃生成功,可以说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因为“不普通”“挑衅”已经给结局做  下铺垫。

       例 3 当大胡子再次出现的时候,引来了许多人。    “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我的作品。”说着拉下我身上的布。“啊„„石——猴!”大胡  子张大了嘴巴。

                   &nb  sp;                       &  nbsp;      &nbs  p;                   (2011 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出乎意料的结果,让故事的发展改变了既定  的发展轨迹,不仅让故事中的人惊讶不已,也让读者享受到了记叙文波澜起伏带来的心理感  受上的惊喜。

       【跟踪训练 02】请以“好奇心”为话题,以设置  悬念的技法写一段文字。

       三、“叙议结合”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记叙和描写,没有精当的议  论,文章就会平淡无力。所谓叙议结合法就是在叙事和描写的文字后面,设置精当的一两句  议论,以收点题、扣题、深化主题、升华感情之功效。

       例 1 后记:壮阔的臂膀担不起岁月的重量,一切  不能忘记的也只能先跨过去,然后在某个人生时刻,它们会突然醒来。生活总是在忘记与铭  记之间,让人被成长。

                   &nb  sp;                       &  nbsp;      &nbs  p;                   (2011 上海考生《心雨》)

       点评:正文后的后记,闪烁哲理的点睛之笔,话语  警策,富有感染力,。不仅扣题,还起到深化主题、升华感情之功效。

       例 2 它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拒绝了平庸,  超越了平凡。它属于自然。它本该离去。对于它,我只有敬意。

                   &nb  sp;                       &  nbsp;      &nbs  p;                   (2011 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一只等待宰杀的公鸡,不甘心命运的摆布,  勇敢逃生。是一只不平庸的鸡。篇末的这几句议论揭示了该件事的意义,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而“对于它,我只有敬意”一句则从抒情的角度升华了主题。

       例 3 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  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  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nb  sp;                       &  nbsp;      &nbs  p;                  (2011 广东考生《回到原点》)

       点评:这几句饱含深情的议论,不仅扣题,而且读  来引人深思,一是因为前文的叙述已体现出了作者对老街的热爱,很好地为此处的议论做足  了铺垫。二是这几句中的对比,紧扣现实,蕴含哲理,显示了作者深刻见解。

       【跟踪训练 03】以“中秋月”为题,写一片段。  要求:运用叙议结合手法。

       四、“饱蘸感情”法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  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凡是有感情的地方就有美”。记叙文写作尤其如此。  所谓“饱蘸感情”法,就是在记叙文写作中,要饱含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  情于事,以达到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引起共鸣之功效。

       例 1 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  绿叶上。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  着生命力。

                   &nb  sp;                       &  nbsp;      &nbs  p;                 (2011 广东考生《回到原点》)

       点评:“小心翼翼”形象地体现了“我”怕伤害到  萤火虫的细微心情,而“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则体现了“我”的激动、欣喜之  情。对萤火虫饱含爱护之情,含而不直露,是本句的抒情特点。

       例 2 月光透过树梢撒在地上,鳞鳞散散的月光宛  如孩子的心般支离破碎。只有布谷鸟红着眼睛在树上喊着:“不哭,不哭„„”。

                     &nb  sp;                       &  nbsp;      &nbs  p;                 (2011 上海考生《心雨》)

       点评:用比喻寓伤感之情于“鳞鳞散散的月光”,  摹布谷鸟凄清的鸣叫为“不哭,不哭”,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孩子因误伤父亲而产生的极度悲  伤之情,读来。让人伤感不已。

       例 3 淡漠的我眼角流出一颗晶莹的泪珠伴着雨滴,  滑下脸庞,砸在湿漉漉的地上,碎成几瓣:原来,父亲是那样的爱我。对不住,父亲!我明  白,对我而言,世界上需要你,我的父亲!

                   &nb  sp;                       &  nbsp;      &nbs  p;                (2011 山东考生《这世界需要你》)

       点评:直抒胸臆,表达对父亲的愧疚和热爱,对伴  着雨滴、滑下脸庞的泪珠的精致描写则加深了感情的抒发。

       【跟踪训练 04】以“母亲”为题。写一片段。要  求:充满感情。

       五、“细节描写”法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就  是细节。细节是艺术的生命。所谓“细节描写”法,就是在记叙文写作中,通过真实生动的  细节描写,使记叙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枯燥走向生动,从平淡走向感人。细节描写是指作品  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例 1 突然有一天,荒山里来了一位采石人,围着  我转来转去,像驴子拉磨,还摸着我的屁股赞叹:“好石头,好石头!你是想平庸一生,还  是愿随我去人间?”

                   &nb  sp;                       &  nbsp;      &nbs  p;             (2011 江苏考生《拒绝    平庸》)

       点评:用“像驴子拉磨”来比喻采石人转来转去的  动作,传神地写出了采石人对“我”(石头)极为欣赏的心理,语言幽默生动,让人读来不  禁莞尔。而关于采石人的语言描写不仅点出话题“平庸”二字,还进一步丰富了对人物的塑  造。生动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例 2 有一次,我拿起那条老手帕来到母亲的病床  前,母亲用那只会活动的手掌,在泛黄的手帕上轻轻抚摸一会儿。随后,她笑着说:“这还  是在你上小学三年级时我给你绣的。那个晚上下着雨,为了买一条新手帕,你闹的情绪比雨  还大哩。”